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七律·始闻秋风》 刘禹锡 [唐]
要把一首中国古诗准确地翻译成英文而且能让外人看得懂,译者首先要把中文原诗读懂学对,这首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始闻秋风》七言律诗也不另外。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与一般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之作大不相同,因其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而为众人熟悉,也属于现在高中语文学生古诗词必读之一。遗憾的是,国内现在对这首七言律诗的最普遍的解读却并非正确。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注的《唐诗选》开始,后来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做附和,再到后来“文抄公”们在各种教科书和读物里的复说,对刘禹锡的这首《始闻秋风》的诗都做了与如下类似的注解:“这首诗首联是诗人(“君”)为秋风“我”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从首联的“我”又转变成了尾句的“君”)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种认为本诗的主题是秋风与诗人之间的对话答词,特别是认为诗中首联是诗人代秋风设辞、首联里的”君“是秋风称诗人而”我“是秋风自称、末联是诗人对秋风之辞而“君”又变成指“秋风”的前后矛盾的说法,应属不知谓所由何来的臆想和错解,除非诗人刘禹锡写诗当时自赋诗题和自我注解如此。而事实是,作者当时并没有写下诗歌本意是要记载秋风与诗人之间前后的对话这样的诗题或者自注,而仔细研究学术前辈们的各种考证可知,中国古诗词研究领域对这首诗里首尾两句中的“君”字到底所指何人(物)也并没有一个定论,《唐诗选》和《唐诗鉴赏辞典》两书对本诗的注解并非圣言。
做古诗词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标题。特别是唐代诗词,标题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故宋人黄玉林(升)说:“唐词多缘题所赋”。唐代许多诗词的标题暗示了诗歌的体裁(赠友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读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身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探花的国学大师俞陛云在他的《诗境浅说》一书中评论这首《始闻秋风》诗云:“唐人赠友诗夥矣,其姓名皆见标题,若梦得闻秋风而思友,亦不能外此例, 而仅言”始闻秋风”者,余谓两用”君”字,即指秋风而言。对明月而称交友,抚修竹而呼此君,君者对己而言,各适其用也。”,认为诗中的两“君”字均应指“秋风”。现代文史大家瞿蜕园在他的《刘禹锡集笺证》一书里,虽然强调了清代乾隆内阁学士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表达的:“君字未知所谓”之观点,但也䇝证道:“昔看黄菊与君别,君谓秋风也。今阅二十三年,方得再到北方初闻秋风。其意谓昔别正在秋时,今又因秋风而复有奋飞之意,以示用世之志曾未稍衰也。”认为前后两个“君”字可在“秋风”之下统一起来。俞瞿两人这 “君字均指秋风”的相同观点,也被后人梁守中所著《刘禹锡诗文选译》和姜晓东所写的《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刘禹锡》两书所同意。
清代纪钧在《瀛奎律髓刊誤》一书则云: “题下当有脱字,当云始闻秋风寄某人。”认为这首诗应标为“始闻秋风寄某人”的赠友人之作,但他没有标明“某人”为谁。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两位教授肖瑞峰和彭万隆在他们所写的《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一书中则顺着纪钧这个思路,认为这首诗里的“君”为李德裕,刘禹锡这诗题应为“始闻秋风寄李德裕”。他们以诗人在同一写作时间里(大约于开成五年,也就是公元840年)写的《秋声赋》为证。刘禹锡在《秋声赋》里写到“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和 “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辅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两天籁而神惊。力将疡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些赋句发出了与《始闻秋风》一诗同样的心志。而《秋声赋序》云:“相国中山公赋秋声。”“相国中山公”指李德裕。李德裕于开成五年七月奉诏入京拜相(《旧唐书》本传),七月正是秋风始至的时节,“赋秋声”即写作《秋声赋》,所以《始闻秋风》里的“君”也当指李德裕。刘禹锡与李德裕最后一次分别是在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九月。其时刘禹锡在朝任礼部郎中,李德裕由检校礼部尚书出为郑滑观察使(从吴汝煜说)。九月正是黄菊盛开的季节,故《始闻秋风》首句实际上是追叙十一年前诗人与李德裕分别的情形。李德裕是裴度所赏识的政治家,刘禹锡对他的政治才干非常钦佩。如今在暑尽秋来、蝉鸣孟秋的七月听说李德裕入相,感到分外欣喜。遗憾的是自己已经老病退休,不能共商国事,所以才有了诗中的下三句。然而,“飕飗”而来的秋风,并没有使他悲观颓唐。诗人仍然自托为唯思边草、振毛欲驰的驹骥和但盼青云、凝眸欲飞的鸷鸟,暗示自己壮心不减、雄风犹在,很想为国家尽力。颈联“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乃是传诵干古的名句。陆游取其意作《秋声》诗云: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講爪嘴健,壮士抚剑精神生。”可谓深得刘禹锡诗意。尾联则表示对李德裕当政的欢欣与厚望。初秋才至,天地肃清,诗人扶病登台,正有见友人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治国大志之意,这里亦显露出刘禹锡用世之志曾未稍衰。
作为一位非常强调逻辑思维的理工男,我个人注意到了刘禹锡这首《始闻秋风》的诗题没有丝毫表达出本诗是秋风与诗人之间的双方对话的意思,而更偏向诗人单向地赠诗友人(或“秋风”)之意。我更无法接受以《唐诗选》和《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注解本诗首尾两句“君”字含义前后不一、颠三倒四的混乱思维。我更倾向于同意俞、瞿、梁和姜,甚至纪、肖和彭的看法:本诗是以诗人“我”为主语,以“君”为写诗对象的赠友诗,不管此诗里的两个“君”字是指“秋风”还是“李德裕”,至少前后两“君”含义被统一起来了。肖和彭关于“君”指“李德裕”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诗人与李德裕分别十一年再见面的事实,与诗中的“一年颜状镜中来”的描述从时间上相差甚大、有点对不上。所以我认为,如果把题意理解为诗人写诗赠给“秋风”友君,似乎更为符合这首诗的意旨。诗人原本长于立意,有此形象思维也不足为奇。
据此,我把刘禹锡这首《始闻秋风》七言律诗翻译成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如下。
白话译文:去年黄菊盛开的深秋,秋风你已经离我而去;如今时至初秋,我终于能在蝉鸣声中与你重逢。当你飕飗的声音在五更时分把我从睡眠中惊醒的时候,我立马开始就感觉到了你的归来;一年未见,你还是那么劲爽如旧,而我的容颜在镜子中却已显得衰老。但我一听到你的声音,心情就如同战马在秋风下卷毛耸动,思念起了那塞北辽阔的草原;又有如大雕被秋风吹开了惺忪的睡眼,有了那顾盼青云、扶摇直上的豪情。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不辞扶病登上高台,要和老朋友秋风你一起远眺这天高肃清的壮丽景象。
英文译文:
始闻秋风
Ode to the Autumn Breeze
刘禹锡 [唐]
By LIU, Yuxi (Tang Dynasty, 772~842 AD)
昔看黄菊与君别
I recall saying goodbye to you the last time we saw yellow mums blooming.
今听玄蝉我却回
I’ve returned to meet you upon the black cicadas’ calling.
五夜飕飗枕前觉
Your soughing wakes me up from a deep sleep before the dawn.
一年颜状镜中来
Only one year in the mirror reveals that my appealing face has gone.
马思边草拳毛动
When a steed’s hair stands up because of you, it’s time to head for the frontier grasslands.
雕眄青云睡眼开
When a harpy eagle opens its squinted eyes because of you, it longs for clouds.
天地肃清堪四望
My heart, too, longs to float in the endless and blue sky.
为君扶病上高台
Despite my illness, I’ll climb the tower with you and hold our souls 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