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2月 2020

在你按神旨意所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 —— 研读《诗篇》91篇

psalm91en

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和防疫情况之严重,在这些日子来深深地影响了我工作之外的生活、情绪和读经。昨晚我负责教会小组聚会的查经和带祷,我特意选择了旧约的《诗篇》第91篇,与几天前我微信朋友圈发文一样,引导大家在这场瘟疫中学习仰望上帝的话语。

《诗篇》第91篇在希伯来文原本中没有提及其作者,但犹太传统上将它的作者归因于摩西。它是大卫将它汇编在了希伯来文原本的《诗篇》中,旧约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标题则说本篇是《大卫的赞美诗》。

犹太拉比Nosson Scherman在他的《The Complete Artscroll Siddur》中指出,按照古犹太的圣经释经Midrash文本的说法,《诗篇》91是摩西在沙漠中西奈山建造会幕的那一天而写,感谢赞美上帝对旷野里的以色列人的保护。犹太拉比Midrash Tehillim和Zohar教导说,《诗篇》91描述了摩西在进入会幕并被神的云彩笼罩遮盖时候(见旧约出埃及记24:15-18)的亲历的心境和体会。那时,耶和华的荣耀停于西奈山,云彩遮盖山六天。在第七天的时候,有一朵云悬停在西奈山上空,耶和华从云中召摩西。摩西于是进入云中,在山上四十昼夜中面对行使守卫职责的“毁灭天使“的几次拦阻时,以读他最新写下的《诗篇》91的诗句为武器保护了自己。

希伯来语共有22个字母,由此组成千千万万的单词。犹太人认为是上帝用这22个字母创造了世界。希伯来字母是象形字母,每个字母都对应一定的象形含义。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和认识旧约圣经中经文的词、句,是非常必要的。而第7个希伯来字母ז,叫zayin(发音好像“扎应“)。zayin的象形图案是 “刀剑”,在犹太人眼里是武器刀剑的标志 —— 这是一把砍断黑暗势力的刀剑,不让任何黑暗势力进入你的生命和家庭!而在圣经新约里,我们知道zayin就是保罗在弗6:17里提到的“圣灵的宝剑”。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是神的应许话语的利剑!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旧约《诗篇》一共150首诗歌里,唯独《诗篇》91篇有着最多的“zayin”,也许这就是当初摩西在面对“毁灭天使”的拦阻时,会把《诗篇》91篇的诗句当做武器刀剑来回应的原因。

也还可能是因为上面这个原因,《诗篇》91篇被称作是一首保护诗篇(A psalm of protection)。知名的属灵前辈约翰吉列(John Gillette)曾经说过,按照犹太拉比的教导,犹太人如果生了病,就一定要去读《诗篇》91篇,而假如某人覆诵《诗篇》91篇7次,这人的心里就会产生信心。《诗篇》91篇是这么赞美上帝的:“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祂的信实是大小的盾牌。”(诗篇91:4) 又说:“因为耶和华是我的避难所,你以至高者为居所。祸患必不临到你,灾害也不挨近你的帐棚。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詩篇91:9-12)詩篇91:11-12也是旧约圣经中唯一提到天使保护信徒的经文。《诗篇》91篇在几千年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中,通常在战争和瘟疫肆虐的困难时期被信徒们所援引,并让成千上万的人在考验和危险的时刻重新发现了他们的力量和信念。 圣经学者斯蒂尔(Stier)提到,十九世纪时圣彼得堡的一位著名医师曾经推荐这首赞美诗作为抵抗霍乱的最佳预防药。

《诗篇》91篇里有些用词,例如避难所与盾牌等,容易使人联想到大卫,因为大卫在标识为《大卫赞美诗》的诗篇中有提到:“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救恩,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避难所,我还惧谁呢?”(诗篇27:1)“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诗篇18:2)这大概是圣经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以本诗为大卫的作品的原因。因此,的确有不少圣经注释书说到这首诗“最可能的作者是大卫” (如JFB, 即Jamieson, Faussett and Brown Commentary)。

司布真 (C. H. Spurgeon )在其著作《大卫的宝藏》(The Treasury of David) 中指出, 犹太传统认为, 当某篇诗没注明作者是谁,我们便能推溯到这篇诗之前最后提到的作者(指前一篇诗的作者)。 若是如此, 诗篇第91篇的作者即应该是诗篇第90篇的作者 — 神人摩西。弗拉尼根(Jim Flanigan)则评述道: “虽说我们不该武断,但这篇诗与摩西在申命记所用的表达方式非常接近,也与诗篇第90篇的思路和语词有相似之处。这篇诗的作者可能是大卫,亦可能是摩西,我们无法断定,无论如何,既然诗篇属于神所默示之圣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其作者是神本身;至于属人的写作者是谁,那是次要的。”

威尔逊 (T. Ernest Wilson) 写道: “第四卷诗篇的引介,是第90和91篇,全卷合共17篇, 由第90篇至106篇。这正好与民数记相对应,是有关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之评注。第90篇的作者是摩西,而第91篇大概也是他著的。注意这两篇诗的语句,与摩西在申命记第32至33章向以色列人所说的遗言大致类同,甚至是一样的。摩西的名字在这卷诗篇里(指第四卷诗篇, 即诗篇90-106篇)共出现了7次之多。”

约翰·菲利普斯 (John Phillips) 所做的比较值得留意: “虽然对于这篇诗的人性作者是谁,学者持有不同见解,但一个有趣的提议是,摩西写了诗篇第90和91篇,而这两篇诗同样解释了申33:27的伟大真理 — ‘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 ‘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居所”也可译作“避难所”, AV: refuge)’ — 这是诗篇90篇的主题。这篇诗是旷野的诗篇,它比较神的永恒不变与人的短暂脆弱。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巴尼亚(Kadesh-barnea)已被神判下死亡令,40年即将过去,他们的死期将到,但永生的神是他们的居所。‘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 — 这是诗篇91篇的主题(强调在种种灾害中, 仍有神的奇妙保护和宝贵应许)。”

我个人偏向于赞同犹太人拉比对《诗篇》91篇背景、经文意义和作者的传统解释,以及司布真、威尔逊、约翰·菲利普斯等神学家的以上见解。但是,让我更加确信地认为圣经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以《诗篇》91篇为大卫的作品的结论可能会有错,而摩西更应该是《诗篇》91篇的作者的原因,是出于我从研经释经的角度出发,来对新约馬太福音4:5-7和路加福音4:9-12记载的在旷野中撒旦对耶稣的第二次试探做探讨之后的感动。

新约馬太福音4:5-7是如此描述撒旦对耶稣的这次试探的:「魔鬼就帶祂進了聖城,叫祂站在殿頂上,〔頂原文作翅〕對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著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几乎所有读过新约馬太福音4:5-7和路加福音4:9-12的牧师和基督徒都知道,撒但在这次对耶稣的第二次试探引用正是《诗篇》91篇11-12的经文“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但他却故意省略了 “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这些字。撒但通过省略这些字把神的话语故意地扭曲了(Twist),试图想以此来诱导耶稣来做一些好像是圣经中说是可以做的事情。

应该指出,包括和合本在内的所有的圣经的中文译本都没有能够把撒旦故意省略了的“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这些字从《诗篇》91:11的希伯来文原文非常准确地翻译过来。不少的英文译本把这节经文翻译成”to guard you in all your ways (NIV)”, “to protect you wherever you go (NLT).” 也是不准确地的。如果只是按照这些译本的字面上来释经,就容易让我们以为,既然在我们“行的一切道路上”(中英文NIV和合本)或“无论我们去何处“(按从NLT英文译本的说法),天使都能保护我们,那耶稣作为神的儿子,天使不就更会在耶稣从高处跳下去的道路上来施加保护吗?那么,在撒旦引用经文试探耶稣的时候,无论撒旦故意省略还是没有省略提到这些字,又有何妨呢?

圣经的KJV版本的翻译更接近《诗篇》91:11的希伯来文原文意思:“For he shall give his angels charge over thee, to keep thee in all thy ways. ” 请注意到KJV版本的英文翻译不是别的英文版本的“all your ways”而是“all thy ways”,也就是KJV在翻译中文的“你的一切道路”或者英文的“你的条条道路all your ways”时不是简单地用了英文单词“Your”,而是用古英语的“Thy” 来表达希伯来文旧约圣经原文中还有“特定(常常与上帝的心意有关的)”和“单数Singular”含义。而如果我们去查考《诗篇》91:11的希腊语译文版本,甚至圣经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原文,就会知道,希腊文在“你的道路”之前有一个“ταις”(STRONG NT3588)相当于英文“The”的定冠词。而在有多数含义的名词之前会再加上“特定”与“单数”限制的语言特点,只出现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文化中。所以,我个人非常赞同司布真(C. H. Spurgeon)在其著作《大卫的宝藏》(The Treasury of David)中明确地指出的这句话:《诗篇》91:11这个诗句是耶和华神对遵行信徒的应许,在他们按神旨意所行的一切道路上,神必保护他们。诗句里的这条“道路”,并不是我们信徒可以自作主张的任一条道路,而是上帝要我们走的那一条唯一道路(the way)。信徒的责任是行在神旨意的道路上而不走偏路,这样上帝就会命令天使在这条道路上来保护我们(The limit of this protection “in all thy ways” is yet no limit to the heart which is right with God. It is not the way of the believer to go out of his way. He keeps in the way, and then the angels keep him)。

于是严格来说,按照圣经希伯来文的原意,《诗篇》91:11的诗句,应该这样被我们翻译成中文:“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按神旨意所行的一切道路上,必来保护你。”

撒旦在旷野中三次试探中唯一的一次引用圣经來試探主耶穌,足見其詭詐。查看新约馬太福音4:5-7的希腊文本可以看到,撒但引用正是《七十士译本》中《诗篇》91:11-12的经文。他對圣经的斷章取義,故意省略了 “在你按神旨意所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是一個極好的反面教材,告诉我們在解經的時候,更是需要警醒:要按正意分解神的道,千萬不可斷章取義,謬解圣经会导致我们在真理上偏離,我們務必謹慎。

除了《七十士译本》没有按照犹太传统,将《诗篇》91篇的作者归因于摩西,而标识为大卫之外,我们还要另外特别注意到一点:《诗篇》91:12中的“免得”一字在希伯来文里是 pen {H:6435},是个连接词,意即“恐怕、免得” (BDB: “conjunction of prohibitry, hindering” )。这字在希腊文中可译作{G:3361}(lest, that not)、hina {G:3363}(lest, in order not),但《七十士译本》中却译作 mêpote {G:3379}。根据希腊文学者佐德易阿特斯(Spiros Zodhiates) 和塞耶 (Joseph H. Thayer),mêpote 这字意思是“免得在任何时刻”(lest at any time)[注: mêpote 一字由两字组成, 即 {G:3361}(lest, 免得)和 pote {G:4218}(at any time, 在任何时刻)]。显然,《七十士译本》所选用的字不忠于原文, 但却更符合撒旦的心意,被他引用来试探主耶稣。撒旦要主耶稣相信在任何时刻,即使是走在违背神旨意的道路上的时刻,也必蒙神的保护。

面对撒旦用圣经的试探,主耶稣也引用圣经作回应:「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这经文出自摩西写的《申命记》6:16。《申命记》第六章是以色列人的律法和信心的基础篇章,摩西发出了信仰宣言:“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 ─ 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接着劝勉子民不可试探耶和华,要留意遵守耶和华神所吩咐的诫命、法度、律例,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看为善的事,从而常得好处,蒙神保全。

我们的主耶稣也是犹太人的拉比,相信没有任何人对犹太历史、希伯来文与希腊文旧约圣经包括《诗篇》91篇的理解和认识,会超过主耶稣。我想,当撒旦用《七十士译本》的《诗篇》91:11-12来试探耶稣的时候,正是因为主耶稣知道《诗篇》91篇的真正作者是谁、知道撒旦对圣经的斷章取義、知道《诗篇》91:11表示的 上帝“在你按神旨意所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的应许,主耶稣才用摩西写的《申命记》6:16“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轻描淡写却是强而有力地驳斥了撒旦,同时不动声色又不容置疑地自称为神!啊们。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unnamed

这次武汉抗疫赈灾,日本发往援助武汉的物资,纸箱子上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和“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的字句。

(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据《宋高僧传》记载: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从东海来中国求法。他们于开元年间抵达扬州来见鉴真法师。礼拜之后说:“我国在大海之中,不知离中国几千万里。虽然有佛法,但没有能传戒的人。就像漫漫长夜里,要在幽室找东西,没有烛光怎么能看得见?不知法师是否愿意中辍这里的利益,去大海之东作我们的导师?”

鉴真法师回答说:“我曾听说,南岳慧思禅师投生到日本为国王,兴隆佛法,有这事吗?又听说,日本国长屋曾经造千身袈裟布施给中华大德,袈裟边绣着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由此看来,日本诚然与佛法有缘呀。” 就默许了。长屋,就是日本的相国。这是天宝二载六月。

鉴真于是募集比丘思讬等十四人,买舟从广陵携带了三藏典籍离岸,到了日本。日本国王欢喜地把他们迎入城郭,在大寺安止。先在卢遮那殿前设立戒坛,为国王授菩萨戒,再为夫人、王子等授戒。然后教日本大德沙门满十人,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又有王子一品亲田,施舍房宅建造寺院,号为招提。布施水田一百顷。从此以后,鉴真法师广演律藏,受教者很多。在日本国号为“大和尚”,是传戒律的始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山川”对仗“风月”,“异域“对仗” 同天“。山与川,都依附于地,依附于国域。一个国度的山川,不可能跑到另一个国度。但是天上的风月,则不受此拘限,可以被不同国度的人所共见。因此,也才有”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说法:“山川异域”也可能是指修行者有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来源,对佛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从而求道的途径有不同。而“风月同天”,是说无论怎样的根基、怎样的来源,只要归于正法,最终都能同样秉受属天佛法的慈悲,佛法的恩待最终都必将一同被成就。

晚唐时,日本僧人敬龙从中国回去,韦庄写诗相赠:“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诗中的“一船明月一帆风”,就是从“风月同天”来的。“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是说,谁能陪法师漂洋过海,到远在扶桑之东的岛国呢?惟有一船明月,一帆清风,一同与属天佛法的慈悲送到扶桑国。

千年之后的今天,从日本驰援湖北高校的物资,捐助方是“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支援对象是湖北高校,日本人在纸箱上写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八个字,用过去中日友好互通的典故来表达对中国人的善意,解释对中国人民物质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祝福,简直是用典用得太贴切,太有中国的国文修养和学识了。

(二)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出自于春秋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也就是现今的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描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场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激情的慷慨战歌。

白话译文为:“怎能说没有衣裳呢?我愿与你同披一件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我和你同仇敌忾!怎能说没有衣裳呢?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我和你同做战友来奋斗!怎能说没有衣裳呢?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兵器,我和你共上前线!”

日本友人用中国古人这样充满激情诗句,写在他们送给中国人民的病毒防护服纸箱上,真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