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2月 2008

爱的两章:(二)与“行动”有关的Agape

李思敬博士讲到圣经新约《彼得后书》1:1-15的 经文“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 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 于闲懒不结果子了”里的“信心、德行、知识、节制、忍耐、虔敬、爱弟兄的心、爱众人的心”八个方面中的“爱众人的心”的时候,指出其希腊原文是Agape。

李思敬博士这时非常自信高声地说:“对不起,我要说,中文圣经里把它翻译成“爱众人的心”是错误的,应该译成像彼得一样的“爱主的心”。”其后,李博士具体地引用了《约翰福音》 21:15-17的经文,指出经文里主耶稣怎样两次用Agapao (Agape的动词)、第三次用Phileo(Philia的动词)两个关于“爱”的希腊字来查考彼得对“爱主之心”的认识,以及彼得后来是如何自己主动地回到罗马城、宁愿为主而牺牲(虽然李博士认为有关彼得倒挂十字架而死的传说是不可靠的),来说明为什么《彼得后书》讲的八个方面中的Agape应该是指像彼得一样的“爱主的心”,是比Philia层次更高的爱,是属神和圣洁的爱,是像彼得一样愿意为主而牺牲的爱。

如果有机会与李思敬博士见面,我会这样直接对他说:“很对不起,李博士,您对《彼得后书》这第八方面的理解,认为Agape应该是像彼得一样“爱主的心”的论断,您对《约翰福音》 21:15-17经文的理解,还有您对Philia和Agape两个希腊字的区别和它们在圣经中的使用,等等,都是不准确、不合格的,我愿意以一颗追求真理的心,与您分享我的意见。”

我有时候感到上帝的做为是多么地奇妙,上帝常常允许我们每一个人,哪怕是被他大大使用的仆人,也有“跌倒”的时候,而且这“跌倒”的时机,常常是像李思敬博士这次讲道一样,恰恰是在“人”感到最“自信”、可以最“大声”的那一刻。

李思敬博士的解释与论断,首先从直观逻辑上来看,就不通。

圣经新约的《彼得前书》写于罗马皇帝尼禄对基督徒进行大逼迫之前,《彼得后书》则写于两三年后逼迫加剧的时候,即约公元66至68年 间。相信两份书信的作者都是彼得自己,对此神学界没有太多质疑。《彼得前书》安慰鼓励苦难中的信徒,《彼得后书》则集中处理教会的内部问题,尤其是关于假 教师的问题。假教师导致许多人怀疑信仰,并离开基督教。《彼得后书》的目的是为了抵挡这些假教师的异端邪说,揭露他们的不良动机,并重新强调基督教的真理──圣经的权威、信心的根基和基督的再来。

因 此,且不说很难让人想象,给教会内部的信徒写下《彼得后书》、强调信徒信心的根基来自于基督上帝的彼得,自己会在信中要求这些信徒们,在他们要做到的八个 方面的最后一项,是要向彼得自己本人学习?就算如此,那么“像彼得一样去爱主的心”指的是什么?是指彼得当初在客西马尼园里拔刀要砍士兵耳朵而被耶稣阻止 的护主之心,还是在鸡叫之前彼得三次不认主的软弱之心,还是现在仍然活着可以写信的彼得会有预见未来的圣灵充满之先见之明、预见自己将来会在罗马城被钉在 十字架而死(不管是不是如李博士所说非被倒挂着而死)的牺牲之爱?就算这Agape指的就是这彼得当时愿意但还沒有发生的为主徇死的牺牲之爱,那么圣经新约里的另外一个耶稣基督最喜爱的门徒约翰,他没有像彼得一样被钉在十字架,而是以高寿而自然老死,约翰对主的爱就不够深,就不值得其他信徒们学习?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 21:15-17里的经文如下:

他们吃了早饭,耶稣问西门.彼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Agapao)我比这些更深吗?”他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Phileo)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耶稣第二次又问他:“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Agapao)我吗?”他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Phileo)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耶稣第三次问他:“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Phileo)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问他:“你爱(Phileo)我吗?”就忧愁起来,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Phileo)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

上面经文括号里的希腊字Phileo和Agapao注音是我加上去的,在中文译本中这些希腊字没有出现。如果我们看这段经文的希腊文原文就可以看出,在作者约翰的笔下,耶稣问彼得两次“你爱我吗?”用的“爱”字都是Agapao,而彼得对应回答的“我爱你”用的“爱”字都是Phileo。之后第三次耶稣再问彼得“你爱我吗?”用的“爱”字不再是Agapao而是Phileo,而彼得回答的还是Phileo。

长期以来,许多基督教神学家和牧师们,在研读或者宣讲这段经文时候,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文中Phileo和Agapao两个不同希腊字的用法和意义上,认为:基督耶稣强调的Agape的爱要比Philia的爱更进一步,是层次更高的爱,是属神和圣洁的爱,是牺牲的爱;彼得重复回答耶稣的Philia,传统上是指友爱,这爱是随意的,比Agape 层次是次一等的;耶稣之所以第三次不再用Agapao而是用Phileo来询问,是因为耶稣怜恤彼得,知道他做不到这高层次的爱,而彼得因此就忧愁起来了。李思敬博士作为香港中国神学院的教务长和旧约科教授,也与这些基督教神学家和牧师们一样,对《约翰福音》这段经文,对Philia和Agape在圣经中的使用,做出了相同的解读。

两年前,当我为准备执教教会的《基督生平》主日学课程而研读《约翰福音》这段经文的时候,对上面的这种经典的解读,从一开始就觉得难以被其信服。

李思敬博士是著名的华人圣经旧约专家,擅长用把自己设想回到当时的时空,来分析旧约人物的心路历程,走进旧约人物的内心世界,出了不少详细研讨圣经旧约书卷的专著和CD。

今天,我来试着学习一下,用李思敬博士本人最擅长的这一种释经方法,来研读《约翰福音》 21:15-17里的经文,设想一下回到耶稣和彼得问答当时的时空里,提出相应的一些问题,将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首先的第一个问题,是当时耶稣和彼得彼此问答时候,说话用的语言会是什么?

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是一個世界性国家,多種語言被使用。拉丁文是官方用語。當時巴勒斯坦被羅馬政府統治,故行政官長都是用拉丁文。巴勒斯坦北部多用希腊文, 因为巴勒斯坦前一個统治政体是“西流古王朝”,使用希腊文,並推行希腊文化运动。而当时一般犹太人自己的母語是亚兰文,因为原来的母語希伯来文已经快要成 为死语了。希伯来文文只用于朗诵旧约圣经用,而解释圣经或一般人民对话则用亚兰文。所以耶稣平常应该是说亚兰文,去会堂时用希伯来文,被本丟彼拉多审判时 用拉丁文。彼得原是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海边的伯賽大人,是个没有太多文化的渔民,所以他和木匠出身的耶稣一样,应该会讲写希腊文,但和耶稣交谈的时候更可能用的是亚兰文母语。近年来,更有圣经学者(George Lamsabs博士和Rocco Errico博士)出书,不同意通常大家认为的圣经新约的最原始的原文是写自希腊文的观点,认为圣经新约的最原始的原文是写自亚兰文。李思敬博士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去研读这两位博士的书,或者参考以下的一篇文稿《Was the New Testament Really Written in Greek? 新约真得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吗?》:  http://www.aaronmcgill.yolasite.com/resources/49_aramaic_nt.pdf.

不管这种新观点是否正确,耶稣本人最常用语言的是亚兰文,这一点是绝大多数的新约研究学者都没有质疑的,相信李思敬博士也会同意。

第二个问题,设想一下彼得和耶稣对话时的场景和心情,会不会真正用希腊文来讲“爱”这个字?

李思敬博士认为有关彼得倒挂十字架而死的传说是不可靠的,是没有Common Sense(常识)的表现。那么,对《约翰福音》这段经文,用我们的Common Sense也很难想象,当时耶稣和彼得彼此问答时为什么会弃犹太人之间日常用的亚兰文母语不用,而用希腊文。不要说这是发生在近两千年前的事情,就算是发生在2008年 的现在,两个上海人之间或者两个香港人之间,一个是木匠,一个是渔父,他们会弃自己日常讲的上海话或者粤语不用,来用普通话或者英语或者希腊文来讨论这关 乎彼此之间爱不爱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吗?更很难想象,像彼得这样一个极其率直、快人快语、会拔刀护主、耶稣十二个门徒中的第一个大弟子,在耶稣本人问“你爱(Agapao,高层次地,牺牲地)我吗?”的时候,会这样地回答说“是的,我爱你――只不过是像朋友一样(Phileo)”。李博士如果不同意我这么分析,那么不妨设想某一天当李师母问博士“你爱我吗?”的时候,试着回答道“是的,亲爱的,我爱你,只不过这爱是友爱(Phileo)”。 我相信,彼得如果真是这样用希腊语来回答耶稣,李博士如果真是这样来回答师母(不管您用的是粤语还是英语还是希腊文),恐怕不需要再等到第三次被问,自己 心里一定早就会大大忧愁起来了。而忧愁之后,除非是个傻瓜,就算是一位连“博士”是什么意思都不懂的没有文化的人(我曾经有一位农村的远亲问过我“博士是 一个什么级别的干部?”),也不会继续这么说:“是的,你无所不知,我的确爱你,只不过这爱是像朋友一样(Phileo)”。

有一篇语言学家的论文曾经说亚兰语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在叫人名的时候,用“Bar”(希腊文翻译成“βαρ” ,中文读作“巴”),意思是指“谁谁谁的儿子”。一个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16:15-17“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这段经文里的“西门巴约拿”,讲的是“Simon bar-Jona 或者希腊文的Σιμων Βαριωνας (Šim`ôn bar-Yônâ)”,意思就是“Simon son of Jonah’”(中文意思是“约拿的儿子西门”)。按此看来,《约翰福音》 21:15-17里的经文里耶稣和彼得问答是用亚兰语而不是用希腊文的解释应该是正确的,因为《约翰福音》 21:15这经文正是这样描述耶稣问彼得的对话的:“约翰的儿子西门(注:“约翰”在马太16章17节称“约拿”),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由上,我们可以确信,彼得和耶稣在进行这段对话时,用的不是希腊语。当时他俩实际的交谈中根本没有什么Phileo和Agapao这两个不同的关于“爱”的希腊字被使用,他们所用的语言就是他们日常用的亚兰文母语。而亚兰语中关于“爱”的字,根据我的犹太人朋友们的考证,就像中文一样,就是一个“爱”,没有像希腊文一样,有多种不同层次的“爱”字的写法或者说法。

第三个问题,在用希腊文写出的圣经新约里,Philia和Agape两个希腊字的用法是否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圣经学者(比如Barrett, Bernard, Brown, Bultmann, Howard, Schnackenburg等博士和教授)通过研究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在新约圣经希腊文本中 Agapao 和Phileo两个“爱”字的使用是等同的,是(Interchangable)互换的.

美国现代有名的宣教士Samuel Gipp博士说,他几年以来经常在圣经大会上请与会的牧师和圣经学者们做一个测试。测试要求:先不参考新约希腊文原本,单单只是按照“Philia是指友爱,是一般的爱,Agape的爱要比Philia的爱层次要更高一步,是属神和无私牺牲的爱,所以我们应该追求Agape的爱”的所谓原则,对新约英文本中的许多含有“爱”的经文,试着用Agape,Agapao或者Phila,Phileo写下来,然后再对照新约希腊文原本,来看看自己对不对。Gipp博士说,做完这个测试之后,任何一个诚实的人也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是耶稣本人还是新约本身,都不是按照“Philia是指友爱,是一般的爱,Agape的爱要比Philia的爱层次要更高一步,是属神和无私牺牲的爱,所以我们应该追求Agape的爱”的所谓教导来行的。

李思敬博士不妨也可以试着做一下这个测试。http://www.biblebelievers.com/Gipp/answer/gipp_answer_47.html

第四个问题,在用希腊文里,Philia和Agape两个关于“爱”的希腊字到底有什么差别?他们为什么在新约圣经里常常被互换着用,虽然Agape用的数目更多?

互联网上有一位叫“利未人”的基督徒,查考了基督教学者常用的Strong字典,认为从字典里关于Philia和Agape的注解中可以看出些端倪。PHILIA = to be a friend to (fond of [an individual or an object]), i.e. have affection for denoting personal attachment, as a matter of sentiment or feeling; while (agape) is wider, embracing especially the judgment and the deliberate assent of the will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duty and propriety: the two thus stand related; the former (philia) being chiefly of the heart and the latter (agape) of the head.

他说,从字典解释可以看到,Philia 是指从心而发的爱,富于情感的个人感受的爱;而 Agape 是来自于意志、头脑方面,从理智出发,经过原则、责任等考虑而决定的爱。其实两者都是互相关联的,Philia 是从心的,Agape 是从意的。所以“你要全心、全性、全意、全力,爱主你的神。”(马可福音 12:30)我本人同意这位“利未人”的观点,不管他有没有博士学位,是不是牧师。

第五个问题:如果《约翰福音》 21:15-17这段经文不是关乎Phileo和Agapao两个希腊“爱”字的不同用法和关乎“爱”有何不同层次的话,那么主耶稣是要通过这段圣经给当时在场的彼得、后来纪录这段对话的约翰、和两千年之后的我们这些信徒传递什么有关于“爱”的信息呢?

我苦思了许多天,也向神默默地祷告,祈求圣灵的帮助。圣灵感动我,不要把读书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文里的“爱”字上面,而是注意到,在彼得共三次的回答之后,主耶稣每一次的回应:“你喂养我的羊。”

现有圣经的中文、英文版本都忠实地翻译了这段圣经的希腊文文本对耶稣的话的记录:第一次是喂养“小羊”(Lambs羊羔),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喂养“羊”(Sheep,指不是羊羔的羊),用的都是同一个希腊字“Probaton”(不是羊羔的羊)。

但如果我们查看圣经的亚兰文文本就可以发现,从希腊文文本开始,其实都忽视了主耶稣三次回应中的“羊”在亚兰语中实际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次是要彼得去喂养“Amrea” (小羊),第二次是要彼得去喂养“Aerba”(成熟的羊、公羊),第三次却是要彼得去喂养“Niqwa”。这里的“Niqwa”是非常少见的一个字,仅一次被写成“Nqwa”见于旧约圣经希伯来文原文翻译成的亚兰文文本《Peshitta OT》中,一次见于圣经的死海古卷古迹文本中。“Nqwa”的词根意思是“女性”,“Niqwa”指“母羊”。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当耶稣问彼得“你爱我吗?”彼得回答“是的,主,我爱您”,耶稣则这样回复彼得“你要去喂养所有的羊(无论是羊羔,公羊,还是母羊)!”

很明显,耶稣问彼得三次关于“爱”的问题,不是要教导没有很多文化、没有博士学位的彼得,懂不懂得希腊文“Agape”和“Philia”有什么不同?“爱”有什么层次上的差别?而是要教导彼得去懂得关于“爱”的三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神所喜悦的“爱”,不是指我们口头上说多少次(一次、二次、三次,还是更多次)的爱,不是有关爱的知识知道多少的爱,而是关乎“行动”的爱,是要我们在行动(喂养)上体现出来的爱!

第二个道理:神所喜悦的“爱”,不是指我们仅仅是对主耶稣的爱,而是指真正爱主的人就一定要去爱其他人。所以,记录了耶稣彼得这段对话的约翰,在《约翰一书》第4章 是这么写到的“亲爱的弟兄啊,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 了。”“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 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

第三个道理:神所喜悦的“爱”,不仅仅是要我们去爱弟兄、朋友、家人,而是要我们爱所有的众人,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小孩!

这有关“行动”的Agape“爱”的道理,被很好地反映在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公佈于2006年1月26日的第一篇通諭《天主是爱》(拉丁语:Deus Caritas Est)中。原文是以本篤十六世本人的母語德語写成的,之后再翻译成拉丁文。而这拉丁文的Caritas “爱”字,意思是“对他人的爱的行动”。由这Caritas “爱”字衍生而来的“对有需求的人或贫困的人行善或慷慨施舍”,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或更早时期的宗教慈善性活动,被转译为英文的“Charity”,成为“公益”、“慈善”、“志愿行动”、“义工行动”等词的始源,所以天主教明愛會的名称就干脆用的是拉丁文的“Caritas”,爱由行动而被“明”。

我相信彼得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上面关于“爱”的三个道理之后,后来才深有体会地写下了《彼得后书》1:1-15 关于“信心、德行、知识、节制、忍耐、虔敬、爱弟兄的心、爱众人的心”八个方面中的的经文,特别是当他写到“Agape”(中文翻译成“爱众人的心”)的时候!

我相信,李思敬博士如果真正读懂了《约翰福音》 21:15-17和《彼得后书》1:1-15这两段经文,他一定不会在谈到中文圣经是不是应该把“Agape”翻译成“爱众人的心”的时候,那么自信地高声说“错”!

主呀,谢谢您,通过李思敬牧师的这次讲道和后面的圣经研读,再一次与我亲自说话。谢谢您让我明白您所喜悦的“爱”,不仅仅是我们口头上说的,而是要去行动 的,是要我们在行动中体现我们爱众人的心,也就是爱您的心。也谢谢主您让我看到了我们作为人的软弱,提醒我自己要时刻学会谦卑,提醒我知道当我们人过分自 信、过分相信自己的时候,也正就是我们最软弱、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主呀,我要特别地把李思敬牧师摆上,为他向您祷告。请您的圣灵感动他,请您爱他,给他 力上加力,让他在宣教工作中,有从您那儿来的力量,有谦卑,有智慧,保持一颗“爱众人的心”,用最好的、最合适的方式,向信徒和朋友传讲神的真道,使神的 话语和真理,进入到众人的心里。谢谢您听我的祷告,奉主耶稣的名而求。阿门!

爱的两章:(一)与“博士”有关的Philia

在古希腊文里,有三个字代表着爱:Eros,Philia和Agape。Eros在原文用希腊文写就的圣经新约里没有出现过,Philia大约出现了25次,Agape则出现了247次。Eros是希腊文化的爱神,也等同大家熟悉的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它代表的是一种唯美的爱,后来随着希腊文的发展,该字就逐渐代表浪漫之爱,包括但不仅限于情欲之爱。Philia主要代表的是友爱,它包含了手足、亲人、朋友、社会之间的爱,拥有三大特性:平等、亲密和美德。Agape的意思在《爱的两章:与“行动”有关的Agape》一文中将会详细道来。

周六的年度教会义工退修会,请的是李思敬博士,用圣经《彼得后书》1:1-15的经文,激励大家效法使徒彼得的典范,完成今年教会的新的年度主题《我灵努力前行,生命光辉烈烈》。

我过去一向对华人教会里一些牧者、布道人在宣教事工中喜欢使用“博士”头衔这一件事有很大的反感和不以为然,比如说每一次的著名华人布道家唐崇荣“博士”的布道会广告和远志明弟兄永远也不忘记在布道会宣传简历中写上的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候选人”之头衔。

我 也特别注意到非常巧合的一件事,就是我做为一个基督徒还有我那些未信主的同学或者朋友们,过去在每一次如果是第一次听这些“博士”或者“博士候选人”的宣 道人讲道的话,都在他们的讲道中总会发现至少有一个的很大的“跌倒”,比如唐崇荣牧师关于进化论方面的幼稚无知,还有远志明弟兄在关于老子的“道”和圣经 里《约翰福音》的“道”之间的盲目拉扯。

我和我那些大部分未信主的同学或者朋友们,在世俗世界里都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所以没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嫌疑。

“博士”这一字眼在中文圣经里一共出现六次,分别在《马太福音》2:1,2:7,2:12,2:16;《创世纪》41:8和《出埃及记》7:11中,英文圣经中使用的是“Wise Men(中 文翻译意为“智者”)”。“博士”并不是教会所有事奉岗位中的任何一种称号,教会里的事奉岗位中有牧师、传道人、长老、教师、执事等等,单单就没有“博士 ”。而基督耶稣自己和他所使用的所有使徒、门徒中也没有一个有所谓的“博士”学位或者被人称为“博士”的,不用说最没有文化的渔父彼得,就算是使徒中最有 学问的保罗,也非“博士”。

在 学位排列里,“博士”学位是最高的学位(也只有在中国国内的一些无知的教育官僚们的眼里,才会把所谓的“博士后”当作一个子虚乌有的学位)。但是,我相信 所有同我一样真正经历了博士学位过程学习了的人(那些从《围城》“克莱顿大学”或者靠官衔或者秘书做功课得来的不算),都会明白和同意,自己有了一个“博 士”学位之后,更会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和知识,别人出于尊重称呼一下自己就罢了,自己千万不敢以此去求夸炫耀。

我过去深深地相信,如果从事宣教事工的这些牧者、布道人真正理解了圣经旧约里耶和华要“用救恩当作谦卑人的妆饰”( 《诗篇》149:4)、“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 《诗篇》37:11)、以及圣经新约里主耶稣“登山宝训”八福中的第一个“虚心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5:3) 的教导,如果他们真正理解了“博士”学位无论是在世俗还是在属灵方面对一个人的意义,如果他们知道因为他们这样做甚至还会给有的新朋友在信主的道路上增加 一个“拦阻”的话,他们一定不会也不敢在神的殿里,在宣道布道中,在创造了万物、拥有无穷智慧的上帝面前再自称或者允许教会的宣传广告上特意称自己为“博 士”,所谓的“Wise Men”了!我认为,这些宣道布道人,被按立了为“牧师”的就叫“牧师 ”,按立了为“传道”的就叫“传道”,是平信徒的“弟兄”“姐妹”的就叫“弟兄”“姐妹”好了。“博士”一词,或者在中国国内从来不用的“博士候选人”一 词,在宣道布道的专门介绍中不用也罢。因为在耶和华上帝的眼里,每一人都是宝贵的和平等的,没有“博士”和非“博士”之分。

因 此,过去的我,常常在听过这些“博士”或者“博士候选人”的牧者、布道人第一次讲道之后,对继续参加听他们的新的讲道兴趣缺乏。“博士”之外,我也常常发 现,那些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而事先又被其他弟兄姐妹教会宣传得不得了的牧者、布道人、神学院教授的讲道或者教课,我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听了之后,也常常会有 不少的失望。

感 谢上帝,这些年来,让我在这个问题上,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和思想方法上的方向偏僻:神是把这些牧者布道人用作为器皿,让他们的口做为流通的管道,所以我们应 该留心的是通过他们,上帝要给我们个人说的话语到底是什么?我的错误和偏僻在于我没有把自己著意的中心和重心放在基督上帝之上,而是太在意了这器皿管道上 的花纹或者品牌了。对这些牧者、布道人的不足之处,我应该为他们祷告,请神来帮助他们,有机会的话,也应该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来提醒他们,而不是一味回避、 拒绝或者甚至指责、批评。

以一种谦卑平和的眼光来看,一些牧者、布道人在宣教事工中喜欢使用“博士”头衔这一件事,造成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身处在这多元文化的国度,真正能让人看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给每个人以及宣教事工中留下很多的痕迹,不要说中国人与外族裔之间,那怕就是在来自香港东南亚的华人 和来自大陆的华人之间,也有许多的不同。发生在我们教会的两个例子很有意思。第一个例子,大陆华人上课的“教室”,在台湾中文里叫“课室”,而在粤语中则 被叫成“班房”。而在大陆语言里,“班房”是“监狱牢房”的常见口头语。所以,当我们一开始听到我们教会从香港来的几个牧师在崇拜完了之后号召大家留下 来,到教会下面的“班房”里上主日学课的时 候,心里上是不舒服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教会每年主题的两面挂幅,以前总是按挂英文标语的办法,把上联挂在大堂面对会众方向的右边,下联挂在左边,而不是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挂春联挂对联的方法,上联左,下联右(或者以看联的人为方向,上联在右手,下联在左手)。有一次,我把我的一位未信主的新朋友请到教会, 他看到大堂的主题挂幅之后,私下对我说:“你们这教会的人,真没文化!连对联都挂错,还传什么福音,谁信!真是幼稚可笑!”

我 也观察到,从香港、台湾、东南亚来的华人教友,相比从中国大陆来的教友,对牧师的态度要格外表里一致地尊敬,有时甚至到了“敬畏”的程度。而有中国大陆文 化背景的教友,常常心里并不是那么“顺服”,而面上看起来又要大讲“客气”,所以尽管有许多不同意见,也不愿意当面提出来,怕伤牧者的面子。我想,教会成 立了十多年了,为什么还一直设立有“班房”,每年还老挂错中文主题对联,而没有人向牧者提出来,原因也许在此。

去年我开始参加教会的国语事工,在事工会上耐心平和地向教会主任牧师和其他讲粤语的同工们解释了“班房”和“教室”的区别,以及挂中文对联传统正确做法。

很高兴,从此,我们教会不再有“班房”了。而今年教会源自圣经《士师记》的新的年度主题“我灵努力前行,生命光辉烈烈”,设计和挂幅也都对了,看了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从 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一些牧者、布道人在宣教事工中使用“博士”头衔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香港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人们重商重钱重物质,而轻视文化, 比如我一些不喜欢港剧港影的朋友就曾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因此,一些牧者、布道人在宣教事工中,特别是布道会广告中,使用或者强调“博士”学位这个头 衔,也许是为了增加新朋友对讲员文化知识程度的重视,增加“更有权威性”说服力,希望在宣教事工中“加分”,其用意是好的。但是,对有中国大陆文化背景出 身的华人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往往对“权威”失去了兴趣或者“敬畏”;也因为现今的中国社会,包括台湾,再不是我当年高考上大学时只有1.5%的录取率、考上大学的个个都是“天之骄子”、更不用说是“博士”了的情景了。人们更重视的不是牧者、布道人有没有“博士”学位,而是在他们的身上和讲道中,有没有看到主耶稣的荣光和真理的力量,以及能不能与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

李思敬博士是香港中国神学院的教务长,加拿大多伦多城北华人基督教会的顾问教牧。查看城北华人基督教会的联络表可以看到,许多和他一样的牧师都把“博士”很重视地和“牧师Rev” 头衔一起放在了自己的名字之前。我相信,李博士和其他这些牧者,一定很清楚圣经中关于谦卑的教导,一定不是为了出于夸耀自己的目的,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背景的缘故而这么做的。

这次李思敬博士的讲道,对《彼得后书》1:1-15的 经文“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 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 于闲懒不结果子了”里的“信心、德行、知识、节制、忍耐、虔敬、爱弟兄的心、爱众人的心”八个方面,一一详细道来,让人深得其中真味,我个人最喜欢的,是 他对“知识”的解释:这里的“知识”不是简简单单指我们对神和圣经的理解,而是如何去明白神的旨意,按照神的旨意行。他也讲道,这里的“爱弟兄的心”,原 文是希腊文的φιλαδελφια(Philadelphia),包含了这Philia的爱字。

虽然李思敬博士并没有讲,但我相信,彼得说的“爱弟兄的心”,一定正包含了Philia这 希腊字所拥有的三大特性:平等、亲密和美德,就是要我们不管彼此来自什么样的不同文化背景,不管在世俗世界上有什么样不同的学位、地位和财富,我们都要因 为上帝的缘故,以一种平等、尊重、谦卑、平和的态度,在生活中与手足、亲人、朋友、社会之间建立一份熟悉亲密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神当初 创造人时当初的美意,和人应有的美德出来。我相信,这样的Philia爱,才是被神所喜悦的。我们对待像唐崇荣牧师和远志明弟兄那些牧者、布道人,虽然可能会不同意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但也应该用这样的Philia爱来对待。

主呀,李思敬牧师和他的父亲李非吾牧师一样,都是被神您大大使用的仆人。请您听我的祷告,大大地恩待他们,保守他们的身体和心怀意念。请您膏抹他们的口,给 他们力上加力,让他们在宣教工作中,能够因着福音的缘故,了解怎样用最好的最合适的方式,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传讲神的道,使神的话语和真理的大能,通过 他们而发光。谢谢您听我的祷告,奉主耶稣的名而求。阿门!

很遗憾,李思敬博士讲完道就匆匆走了,我未能有时间和他交谈,同他分享我对与“博士”有关的Philia的这份感想。但愿我上面为他做的祷告,能被天父听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