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2月 2004

幸福是一碗方便面加荷包蛋

昨晚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度假回来。

这个圣诞节假日是在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过的。感谢神,让一家快快乐乐地在米老鼠、唐老鸭的老家游玩后,又平平安安地把我们带回来。

在西棕榈海滩边的一个加油站的地上,捡到一张银行卡加VISA铂金级信用卡,在机场上我根据卡上的信息给美国银行打电话,发现卡的主人SARAH还没知道自己丢了卡而报失,于是叫银行的工作人员把该卡账号给停用并告诉失主。我没有给在电话里大声谢谢我的美国银行的人留下我的名字,因为认为没有必要。愿神祝福你,我不认识的SARAH!

在机场上看《今日美国报》,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讲“钱和幸福”的关系。文章里说有一对美国夫妇,去年得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彩票奖,381百万美元。但太太现在说她宁愿没有得这个彩票奖。因为得奖之后,他的丈夫常常什么都不干,喝酒开车,发疯打人,进了两次监牢,没有了往日的家庭幸福。

幸福是不能用钱买来的,有钱也不等于幸福。

想起我小时候家里很贫困,常常看到父母在月末为一家的经济而发愁,有时候偶尔还因为在花钱上有不同的意见而吵架。每次这时候,就很赞同唐元稹的《遣悲怀》一诗“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时候我也知道,过一个清贫而幸福的生活是很难的。

而曾读过一篇让自己又感动又难过的小说,名字叫《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写的。讲一对贫穷恩爱的夫妻,德拉和杰姆,在圣诞前夜,为了互送对方一份称心的礼物,妻子卖掉了引以为傲的金发,为了给丈夫心爱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丈夫则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为了给妻子买一把渴望已久的配得上那一头金发的玳瑁发梳。

麦琪(Magi),指《圣经》所载耶酥降生时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中文圣经里翻译成三博士):“光明之王”梅尔基奥尔赠送黄金表示尊贵,“洁白者”加斯帕赠送乳香象征神圣,巴尔撒泽赠送没药预示着基督后来遭受迫害而死。麦琪首开圣诞馈赠礼物祝福的风俗。小说以麦琪的礼物比喻德拉夫妇在圣诞节时互赠礼物,作者说“他们就是麦琪”,表达了对男女主人公纯真圣洁的爱情的一种热情赞美和祝福。

如今在圣诞节时互赠礼物或送贺卡祝福已成了中外习惯,但在这么做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或忘记了这圣诞节馈赠礼物祝福的本来意思,更不要象《麦琪的礼物》里的德拉夫妇这样纯洁、鹣鲽情深的爱情和幸福了。

我想,讲幸福讲得最好的还是在《马太福音》5章3-7节里记载的耶稣讲的“八福”了:“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在希伯文中,“福”(makarios)是形容一种内中藏有秘密的喜乐;一种清澈平静,不受妨害自我满足的喜乐,完全不受生命中机遇,变迁而更易的喜乐。

昨晚回到家中,电话留言机里有哥们陈伟的祝福留言,电脑里有许多同学朋友寄来的圣诞节祝福伊妹儿。马上煮了一碗方便面,加了一个荷包蛋,吃起来比这个假期以来天天在外面饭馆里的吃的东西,要好吃多了。

我知道,如果用SARAH的VISA铂金级信用卡,一定足可以让我吃个大餐,但一碗方便面加荷包蛋,对我来说,已经很幸福了。

更喜乐的是,看到小多多和小美美都握起小手,在吃方便面前祷告感谢主的样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完旧约圣经中晦涩难懂的《雅歌》之后,读的是《诗篇》。

喜欢《诗篇》里的第1章2-4节:“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糠是谷粒的外壳,秕是未熟而空或不饱满的谷粒。谷物收割后,先放在晒场上晒干,进而用辊子碾压,然后用杈子向空中扬起,因为糠秕非常轻,即使微风也可以把它吹走,饱满的谷粒则会掉回地上。风除糠秕的过程为扬场。

记得在中国赣南的故乡老家,糠秕有时连猪都不要吃,所以唯一的用途就是被烧成灰覆盖在田地里做肥料,但这薄薄的一层灰肥,更常常是一阵风吹来,就不见了。

圣经里谈到“糠秕”的其他地方有很多处。《何西阿书》第13章3节说,依照自己的聪明的以色列人就“如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像场上的糠秕被狂风吹去,又像烟气腾于窗外。”,《但以理书》第2章讲尼布甲尼撒的异梦预告了历史上各大帝国的演变:梦中人像上的金头象徵著巴比伦王朝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银胸及膀臂代表于公元前539年征服了巴比伦的玛代波斯帝国。铜腹、腰部为于公元前334-330年征服了波斯帝国,由亚历山大大帝统治的希腊和马其顿王朝。铁腿象徵公元前63年灭了希腊的罗马帝国;而半铁半泥的脚则意表罗马帝国的衰亡,它被分裂成不同大小的列国。人像各部所用之金属种类意表各王朝的强弱。最后“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

糠秕是无用的,必须除去,谷粒才可食用。能被风吹散的糠秕般生命或国度都是短暂的,没有根基,虽然自由但却没有意义的生命或国度。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一书中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国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糠秕般的生命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象徵那些没有信心的生命,没有方向地随风飘荡。

相反地,充满信心的生命,就象饱满的谷粒,也如树栽在溪水旁,得到滋润,可结出丰盛的果实。圣经所应许的“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并不表示就是我们甚么都有,并不表示就是我们不会有失败或没有困难,也并不表示就是我们永远有健康、财富和快乐的保证。这里所指的顺利,是当神的智慧,如同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水分一样,被吸收和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会结出好果子,让我们获得神的嘉许,让我们的生命每天都丰丰满满。而这样扎根在溪水旁结果子的生命,贴近大地,真切实在,不再有沉重的负担压迫。

二年前在青岛,我见到了和有十四年没有见过面的过去的一位学长兼老乡和哥们,我们两人专门到青岛市最好的一家赣菜馆吃家乡菜。吃饭时候分别说起各自在事业生活上的情况,有很多感慨。学长在青岛事业上颇有名气,但依然和过去一样朴实,和我一样,对那些灯红酒绿、你来我往的中国生意场上生活不感兴趣,认为那样的生活也许可以短暂给自己身体带来放轻和松快,但不能长久和没有意义。真不愧为吾老友也!丰满简单的生活和友情,加上又简简单单的一顿家乡菜,让我们真开心。

我们都无法承受轻,因为轻过后便是什么都没有。

天堂没有嫁娶

上周日在DAVID家聚会。晚餐之间,以DAVID为首起哄,审问D有什么个人计划,知道了D和女朋友U计划11月份结婚。我开玩笑说,听说U的姐姐L和姐夫BEN结婚时,BEN在牧师问L“你愿意吗?”之前唱了一首动听的情歌,把L感动地流泪。所以我希望不要错过听D这次在和U的婚礼里唱歌。昨天知道D果然正在专门出去学唱歌,为婚礼做准备。

又一对良人和佳偶。

说到良人和佳偶,让我想起了最近研读的圣经旧约《雅歌》。不到十页的《雅歌》,我看了可能有十遍,除了看它是情歌以外,看不出别的意思。又花了一周时间,看了一本唐佑之博士写的洋洋洒洒好几百页的《爱的赞歌(雅歌)》寓意化的注释书。可是我不看还好,看了后却对《雅歌》更糊涂了。据说《雅歌》是旧约圣经书卷之中众所周知、最晦涩难懂的。自从它被列入圣经正典之後,一直以来圣经学者和释经家都没有一致地赞同某一种讲法或解释。《雅歌》是约三千年前,所罗门王所写的一首情歌。在教父时代和中世纪解经传统里,释经家们不能按字面意思接受《雅歌》书中好几处描写男女情欲和肉体接触的片段,故他们唯一的方法是寓意解释,认为此歌表达的是神与他的子民、教会之间契合无间的关系。黄朱伦说:”中古世纪教会的禁慾主义和神秘主义,使寓意解经的发展更变本加厉。这是因为教会向来有一种错误的柏拉图或诺斯底式的信念,认为物质的世界(包括肉体,尤其是那些与性有关的),本质上都是邪恶的,是那些追求属灵生命的人应该避开的事。”(黄朱伦:《天道圣经注释 雅歌》。鲍会园主编,香港:天道书楼1997年版,第26页)。

问题是认为《雅歌》表达的是神与他的子民、教会之间契合无间的关系之解释并不是圣经本身的观念,在圣经别处见不到,而寓意化的注释太牵强附会。

我想,上帝在圣经里写给咱平凡老百姓的东西,一定是会容易被看懂的。上帝如果要故意通过所罗门王写一篇文字,让没有太多知识的我,即使看了大博士、大牧师写了专门的注释书以后还都看不懂,那我所信的上帝就一定不是那非得让他的儿子耶稣不降生在富贵人家,而是降生在一个小木匠的马糟的神。所以今天我辈来看《雅歌》,还是解释成一首情歌,更合乎这首歌的实际内容。圣经里说: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7-28)后来上帝又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因此,男女彼此恋爱,结合成夫妻,生儿育女,组成美满幸福的家庭,是上帝起初为人类所定的旨意。为了这旨意,爱世人的上帝,在圣经里专门通过所罗门来写篇《雅歌》,只讲爱情,婚姻,以教导我们怎么去爱,有什么不可以?干吗非得要圣经学者和释经家来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寓意解释?

爱是歌中的歌,歌中的雅歌。

“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雅歌》8:6-7)

我看《雅歌》所写的爱,一点都不比我们中国的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上邪》里所写的差。“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也有点《诗经·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

是的,爱就是爱,真正的爱没有和不问理由与条件。这是一种可在神面前立下永远誓约,可以超越时间,甚至可以和死亡的力量来抗衡的爱。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单单因爱而爱。

在现实生活中,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爱情,说到底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情慾而已,即使有山盟海誓,美丽动人的开始,结果依旧是图然,英国黛安娜王妃的爱情生命悲剧见证着这点。

爱的本质是什么?“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壹书》4:7-8);“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 (《约翰壹书》4:19-21);“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壹书》4:10);““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我们看到上帝的通过基督耶稣在十字架的为人类的无限的爱,以信心而接受上帝的这爱后,按照上帝爱我的爱来接纳别人,爱别人和给予别人爱。这样的爱于是就成为完全地施与,不计回报地付出,和甘心乐意地成为我们行动和生活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在圣经新约里,使徒保罗论婚姻之道时,说夫妻二人成为一体是因为归结到基督身上的缘故。他说:“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以弗所书》5:31-32)。这极大的奥秘并未在现今显明(象福音的奥秘已经在现今显明那样),而只有到了最后新天新地的日子才会显明的。事实上在肉体世界里,夫妻两人从未真正成为一体,两人仍是两人。因同属肉身的两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体的。但基督与教会在属灵的生命里合一,则是必然实现的。

耶稣自己明说:“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马太福音》22:30)。我们原来在肉体世界有的夫妻的婚姻关系,在复活的时候已不存在。娶和嫁是在这一个世界里面的事。天使也不娶,也不嫁。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嫁娶是今生的事,不是来生的事。因此人与人的婚姻只是到人的肉身死为止。

我想,耶稣说的人在天堂里不娶也不嫁,只是表示神国的新秩序并非今生的延续,而在神的国度中,肉体和自然的规律都不再适用。但这新的世界里,上帝必然会安排新的爱的形式,让沐浴在上帝爱的光明中的我们,体会到一种更新的爱。“如经上所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神藉著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逶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哥林多前书》2:9-12)。

不娶也不嫁的天堂里的爱,是沐浴在上帝爱的光明中的,超出了肉欲生育需要的灵与灵的爱,是更新更美的爱。

过客

从十四岁那年开始,我就常常想人的一生就象坐在客车上。

客车上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间里上了这车,有了自己的起点,就象我们都有出生一样。

而我们都在不同的时间里下车,到了终点,就象我们都有死亡一样。

在车上,我们的旁边有各种各样的人和物,有的人陪伴你全程,有的人只是短暂和你相遇;有的人和你面对面而不相识,有的人和你相距甚远但却两眼相目;有的人被你讨厌,有的人被你爱慕。

而我们自己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默默无言,有的人放声高歌,有的人哭着一路,有的人平安快乐。

但不管我们是谁,我们旁边的人是谁,车上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相似,都有自己的一生一死,而且都不于得自己。

是的,在人生的车上,我们都不过是一“过客”而已。

随着年纪的长大,我发现我这“过客”的思想并不孤单。最近,重新拾读起了鲁迅的《野草》集里的短话剧《过客》。昨晚我做有一梦,梦中我就是鲁迅笔下的那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过客”是鲁迅心中的一个理想的灵魂,一个不懈追求者的形象。过客说:“(翁:我可以问你到那里去么?)自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从我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前面!”因为苦恼疑惑对肉体的拯救,所以过客不去肓目地珍惜肉体。他的脚走破了,孩子给他布包扎,但是他已经学会忍耐肉体的苦痛;因为不肓目地珍惜肉体,所以过客就少了对肉体拯救后的苦闷和彷徨,可以在他脚已走破时继续不停地走,“向野地里踉跄地闯进去”。而因为清楚肉体对外面的需求是无止尽的,所以过客要完成对肉体的复仇,于是先前见过的野百合,野蔷薇在脑中化为了坟——这肉体死却后的归宿。

与过客相对应的是老翁的形象,老翁似乎洞察一切,他清楚地知道前面是坟,倘走下去会遇见心底的眼泪,所以他对那叫过他的声音不加理睬,固定地生活在远离着坟的小土屋里,对着西边荒漆破败的丛葬生活着。生命对于老翁来说,只是浑浑噩噩般地打发时光,过多的乐感意识和实用理情不断对他进行催眠,他不愿再去前走,他也缺乏那种审痛意识和罪感意识,耽弱在世俗的麻木乐不思蜀。

《过客》据说是鲁迅《野草》的压卷之作。“过客”的思想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所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写完《过客》的两个月后,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鲁迅自己或他笔下的过客思想,不过只是一种“中间物”意识。这种意识把人可以藏匿的精神避难所撕开,剩下的只有中间物状态的我和黑沉沉的在地。在与虚无的苦斗中,过客最后还是“陷入徘徊,沉思,和吃惊”的绝望之中。绝望,是因为鲁迅不知道知道坟后面是什么。而过客在绝望之外,虽然有“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那种愿意“走过这一片坟地!”的意愿,但是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的精神而已,我没有办法从中获得存在意义上的“大欢喜”。

我想,“过客”的问题在鲁迅那里无解。

有意思的是,在圣经里我们在肉体世界的一生,也是被描述成一个“客旅”,我们是“过客”。

“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利25:23)“因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诗39:22)“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2:11)。原来,是神的安排,让我们做的“过客”。

圣经里的《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对“过客”的这个安排之神的旨意解释得很明白:“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并没有得著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希11:13-16)神通过象亚伯拉罕这些“信神”的人来说明,我们在肉体世界的一生中做“客旅”,做过客,都没有关系,因为神会为我们安排一个“在天上的”“更美的家乡”。

圣经里的《以弗所书》第二章说明“过客”的奥密是因为藉著基督而来:“因为我们两下藉著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以2:18-19)。

因此,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过客”角度来读圣经里的《传道书》,我想会更加明白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过客”,和怎么做一个“过客”这个问题。作者所罗门在他将走完人生路程时,回顾自己一生所做的,发现大多是虚空的。一般人相信只有好人才会兴旺,恶人定会受苦,但在他的经验中并不如此。他尝试了一切的追求,并取得极大的成就,但在他写这卷书时,发现除了神以外,没有甚么可以令他快乐。所罗门写《传道书》这书的目的,是要说明世上的财物和成就最终皆是虚空,惟有认识神,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我们应该在言语、思想和行为上尊神为大。我们做为一个在肉体世界的一个“客旅”,一个过客,不要作无意义的追求。我们如果不在神里面,只想凭自己追求人生的意义,就会永远得不到满足,所追求的反会令自己厌倦。因此尽管所罗门治理的以色列国当时处于全盛时期,但他想让百姓明白:成功和繁荣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诗103:14-16;赛40:6-8;雅4:14)。人类所有的成就,终有一天会归于乌有。我们应该将这道理存记于心,好叫我们有智慧地过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过客”。

我愿意做这样快乐的“过客”。

中文里没有“问题”这词

每年的圣诞节假日前,公司都会召开一整个星期有关销售和市场的会议。今年的主题是职员技能培训。我负责给每个人出考题,测量在技术、市场、应用、竞争、系统等五大领域的技能知识上的水平程度,分基本、中级、高级三个档次。

结果可能是我出的题太难了,没有一个人在高级档次考试里及格,看着一个个老外们急得什么似的,但他们也没有办法,在我向大家把每个考题所出的原因和意义说明之后,不得不承认他们自己在应有的技能知识上有差距。

记得几年前我给公司的这些老外说过一句话:“只有在英文里,问题(Problem)、挑战(Challenge)、机会(Opportunity)才是三个有不同意思的单词,在中文字典里,我们中国人用的是同样的一个词。”老外们信以为真。

今天我给这些老外说:“对不起,我以前说的是不对的。在中文字典里,我们也有分别对应着英文Problem,Challenge和Opportunity的这三个词:“问题”、“挑战”和“机会”。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我本人这姓3044年的家史,怎么可能会简单到连“问题”、“挑战”和“机会”这三字都不分呢。我以前给你们开玩笑的,欺负你们不懂中文,对不起了啊!”

“不过,我的真正意思是,当面对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在你看来可能是个“问题”,在别的一个人看来可能是个“挑战”,而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又可能是个“机会”。所以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你是以怎么一个态度来看待这件事。”

“当遇到可能是个“问题”的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把它看成是对你的一次挑战,你要好好应付这个挑战,把事情变成你自己的一个新的机会。”

“最不应该的是,你的“问题”,变成了负责管理你的人的“挑战”,最后因而成为了他人的“机会””。

“所以,当你在英文世界里遇到难处的时候,试一下在中文世界里,我们没有“问题”这词!”

在岁末天寒的日子里

十二月刚刚开始不久,气温就开始降了下来。岁末天寒,常常是人们咏雪围炉的日子。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里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惜我是既不好酒,也不喜雪的一个无趣的人。真有点想什么都不做,只靠在床头拥着被子,读书念诗。这却是不可能的。

而在这岁末天寒的日子里,周围的环境和人情好象有点马上就要放假过年的意思。街上邻居家屋前都挂起了庆祝圣诞节的灯饰,购物中心里外花花绿绿装饰一新,公司这两周连续开圣诞派对,打开收音机,电台里传出的歌声都尽是圣诞歌曲,连你想不要过节都不行。

不到四岁的美美看来音乐感很好,所有的歌曲哪怕只听过一遍,就都能给哼出来,而且不给走调。可惜她只记调不记词,所以尽瞎唱,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在唱什么文字。有时候她还把歌曲的节拍随心随意放慢或加快,但尽管如此,音调却很正确。

多多学校的成绩报告回来了,半天法语半天英语的全部15门功课里,十二门是A,三门是B,当然三门中有体育课(谁让她老爸老妈的学习也就体育最差呢!)。那天晚上引导她读圣经后让她自己去默思反省和给上帝祷告,第二天早上她自己到学校后向英语老师为她上周犯的一个错误而道了歉,老师说被她这学生感动得想哭。英语老师给多多妈妈说多多是班上最好的学生,非常完美,没有任何缺点。法语老师则说多多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唯一要鼓励的是要在班级上多发言和在班上做好作业要上交之前最好自己检查一遍,不要急于交卷。多多的缺点其实还是被我们在家里更能看出来,但不过我现在不再想自己多说她,而是引导她读圣经的有关章句,告诉她上帝在观察她的一举一动。

在岁末天寒的日子里,感谢神有眷顾。

在公司的儿童圣诞派对里见到了GIRMA。GIRMA是从非洲来的黑人老兄,原来是我的部下,前一段时间因病没有能来上班,后来说是得了肝癌。今天见到他,知道1月17日会要动手术。人事经理DEBBIE说希望大家一起来为GIRMA一家的经济需要来捐助,给他们家带来圣诞老人SANTA CLAUSE的祝福。我给DEBBIE说谢谢她很好的提议,我个人也会参加的同时,也提醒她GIRMA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不相信圣诞老人,只相信基督耶稣。

而原来和我同一教会的松年兄最近也癌症复发,动了手术。DAVID说据说松年兄的手术还算顺利。

昨天在教堂里,我默默地为GIRMA、松年兄和自己知道的其他所有在身体或精神上有需要的亲人有朋友一一向神祷告,请神保守看顾。英文中博士和医生都被称为DOCTOR。这个时候,才知道多么希望自己这个DOCTOR是个REAL ONE的心意。很惭愧,我除了祷告以外,能为这些有需要的亲友们做得不多。

在岁末天寒的日子里,祈求神有保守。

过生日前把我的办公室从楼下搬到了楼上最靠角的一个房间里,开始负责新的工作,在主管技术的同时,要更多地介入销售和市场的工作。这几天在忙于给销售和市场的人员出考题,明天开始进行职员在技术、市场、应用、竞争、系统等五大领域的技能培训。因为我的搬动,把原来一位销售经理从这办公室请走了,真抱歉。新的办公室两面大窗户,虽然比我楼下原来的办公室小了点,但风景倒很好。

过生日时收到了亲友们的电话、伊妹儿和电子贺卡,心里很感动,很温馨。谢谢祝福,谢谢想到我。

在岁末天寒的日子里,心领着神的慈爱,神爱我,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

覆水难收

“爱到尽头,覆水难收。。。”刚刚启动汽车,《让我欢喜让我忧》这首歌就一下子充满了整个空间。这几天上班的路上又听起了周华健的老歌。记得夏日在天津的一次KTV,第一次见面的朋友们要我这客人唱歌,而他们的领导事先请我要给他们这些部下鼓鼓气,我说那今天只唱周华健和齐秦的歌,所以把平时听过但我没有怎么唱过的几首喜欢的歌唱了过遍。唱罢,朋友们说整个一个象是原唱。

“覆水难收”这成语有两个典故来源。一说出典于宋王桃的《野客丛书》。当年商朝末年的姜太公子牙先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后来,姜太公取得了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另一说是出典于《汉书·朱买臣传》。汉代朱买臣,家境贫寒,每天上山打柴,必定带书,路上一边担着柴担,一边大声念书。他的妻子多次劝他不要这样做,认为是没有用的,而且遭人笑话。但朱买臣不理睬她,反而更大声地朗诵。妻子见他如此贫穷,便要求离婚。她还对朱买臣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沟中罢了,怎会有富贵的一天呢?”朱买臣没有办法,只好让她离去。后来,朱买臣终于做了官,任会稽太守。有一天他乘车到了吴界,看到了他的前妻,她正与后来所嫁的丈夫为太守的车马铺路,见太守就是朱买臣,羞愧不已。朱买臣命令手下用后面的车子将前妻与她丈夫一起带回去,将他们安置在太守官邸后园住下,每日供给饮食。有一天,前妻跪在他面前请罪,请朱买臣与她恢复夫妻关系。朱买臣取来一盆水泼在地上,令前妻收回来。意思是覆水难收,夫妻难合。这故事后来被编成了经典的京剧《马前泼水》。

后人常用“覆水难收”的成语用在男女感情和夫妻关系,比喻一切事情已成定局,到了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地步,就如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一样。

周华健把“覆水难收”用到“爱到尽头”的后面,倒是用得有点褒意的意思:爱人爱物到了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地步,就如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也不要收回一样,所以最后才又有“让我甘心为了你,付出我所有”的承诺。

到“覆水难收”的境界,就象我这人,对自己喜爱的人和物,永远都是一副傻心眼,包括对POLO牌子的衣服,对周华健、齐秦、邓丽君、苏芮、蔡琴、王菲的一些歌一样,傻傻地,不厌倦。

可是放眼看去,如今的日子里,这种爱人爱物到“覆水难收”的地步,已不多见。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也许自己是年龄大了,跟不上形势了,还是这形势变得太快了。

可我自己觉得,这傻傻的“覆水难收”的样子,没有什么不好。

小毖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诗经·周颂·小毖》)

这一年里来,因为探索姓氏的来源,知道我这个姓氏的祖先,可以一直追到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使我对中国周初的历史有了留心。夏日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里,对周朝的发展史又有了新的认识。西安回来后自己又读了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不少论文。

武王伐纣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商纣王施暴政于民,不得人心,武王乘机征讨,双方于牧野血战一日,武王大获全胜,从此,一个新的王朝——西周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然而,关于武王克商年,历史上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据《尚书·金滕》,武王在“既克商二年”的某日得病,经周公祈告,次日即病愈,又说武王死后,国中发生“管蔡之乱”,但没有提及武王的卒年,因此后世学者对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数有争议。据梁玉绳《史记志疑》统计,有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等异说。但文献记述武王史事无超过四年以上者。东汉学者郑玄在其《诗谱·豳风谱》中提出,武王克商后在位四年;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日本高山寺《周本纪》钞本,武王于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取此说则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取此说则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天文推算的公元前1046年说与此正相符合。此说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武成》、《召诰》、《洛诰》历日、《国语·周语》伶州鸠语等也能相容,是三说中符合条件最多的一种,故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者们把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而把周成王元年定为公元前1042年。

由此而来,我自己的这个姓氏的开始,应该是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040年),而我的家谱从公元前1040年到现在的2004年应该是有3044年的历史了。

《诗经·周颂·小毖》这首诗,据说是成王在平定管蔡之乱后所作,也是中国成语“惩前毖后”的出处。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由于他年纪幼小,故而由叔叔周公摄政,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成王的另两位叔叔管叔和蔡叔发动叛乱,并散布周公将不利于幼主的谣言,使成王怀疑周公。周公排除各种困难,率军东征,平定了叛乱。该诗的内容表达了成王总结教训的悔过自诫之情,并请求群臣辅助自己,以防再出现大灾祸。惩:警戒,警惕。 毖:小心谨慎。荓(pīng)蜂:牵扯,牵引。辛螫(shi):指祸害。肇:开始。允: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桃虫:一种小鸟。拼(fān)飞:上下飞舞。蓼(liǎo):一种苦草,喻陷入困境。

白话译文可以为:“我要以从往的过失为训,戒慎错误患难再到。不要去牵扯蜂房,以免祸害螫累自找。当初的一只小雀,哪知可以拥飞成大鸟。 家国多难不堪忍,又陷困境多烦恼。”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却可以防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范之途因此说起来很简单,即要时刻保持警惕,留心细小的苗头,趁苗头未成气候之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道理谁都明白,但行动起来就不会想到那么多了,防微杜进,实际上做起来有太多的制约因素。而历来因为人祸栽跟头的人,问题多个出在自己身上。所以,真正明智的人,在出了问题之时,首先是反省和检讨自己,然后再是查找其它原因。反省和检讨之后,则应该更加警惕祸从己出,在众多的假象和诱惑、陷阱面前,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谨言慎行,当机立断,采取果断。

昨天在公司里老板和我总结我过去一年的工作,批评表扬之中有鼓励和加薪,让我想起了《诗经·周颂·小毖》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