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拾起的那一片叶子,
你问我,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一年一度的红,
今非去年的朦朦的秋。
我拾起的那一片叶子,
你问我,
那是一道什么样的风景?
一步一近的雪,
孕育盼望的早春的晴。
我拾起的那一片叶子,
你问我,
那是一段什么样的记忆?
一阵一凉的雨,
渐渐淡去的思归的心。
秋天里我弯腰拾起,
只有那一片叶子,
只要那一片叶子,
那是我的福气,
那是我的呼吸。
我拾起的那一片叶子,
你问我,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一年一度的红,
今非去年的朦朦的秋。
我拾起的那一片叶子,
你问我,
那是一道什么样的风景?
一步一近的雪,
孕育盼望的早春的晴。
我拾起的那一片叶子,
你问我,
那是一段什么样的记忆?
一阵一凉的雨,
渐渐淡去的思归的心。
秋天里我弯腰拾起,
只有那一片叶子,
只要那一片叶子,
那是我的福气,
那是我的呼吸。
好些天很忙,没有写博客日志,是因为每天都在准备教会的主日学《真理探索-进化与创造》课程。
从来没有教过主日学,同时虽然在受洗成为正式的基督徒之前看了很多有关进化与创造这个问题的书籍和讨论,但真正要我做主日学老师,给别人讲这个主题,心里非常诚惶诚恐,有多种原因:A)自己不是学生物或考古的,对进化论的了解很不专业;B)自己去年刚刚受洗,在主道上扎根很浅;C)唯怕自己在才学上的无知,讲得不好的地方,影响到教友们特别是未信或初信的慕道友对神的信心,我罪岂不大也。
向神祷告后,发现自己有罪。检讨自己上面的ABC的想法,实际上是不对的,也是把自己看得太重。首先是以为可以凭自己的智慧就可以把进化和创造讲明白,另外过分注意了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力,忘记了人们对神的信心,自有神在那里做功,我自己不能看高自己。
所以,我最后确定给自己加大工作量,把有关进化与创造这个问题的书籍和讨论再读起来。当然,这样的做法是所有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而在每天用功到半夜之外,我知道更重要的是每天向神祷告,让神来帮助我,因为我知道人的尽头,便是神的开始。
最后我写了26页的读书报告和讲义,也准备了51张POWERPOINT的内容,给负责《真理探索》课的雪萍姐妹和牧师寄去了。雪萍姐妹给我打电话,说没有想到我这么认真,准备了这么多东西。
我给雪萍姐妹说,其实我要感谢神,让我通过准备这主日学课程的日子里,让我又一次地建立自己与神的关系,坚固自己对神的信心,经历神对我的爱,也更加明白爱的众多道理。
这众多道理中有一,就是爱是少一点自己。
爱是少一点自己,多一点歉卑。神说:“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认识神。” (哥林多前书1章21节)“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得前书五章5节)为了准备这主日学课程,我硬着头皮,在十天里,看了大约有二十八本有关进化和创造正反两方面的中文或英文书,五十篇有关的文章。其中包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文版全文,甚至为了验证达尔文的一说法,看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和第六版的英文原文导言和最后一章。看了这些书和材料后,有一个感触,就是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对进化理论的许多争论和批判,大多是不专业的,也是很牵强附会的。人们自以为是,以为凭自己的智慧就可以简单地证明或否认进化的不存在,和神的存在。
太多的所谓信徒,包括象唐崇荣牧师这样以为除了他以外天下就没有人可以能讲主的道更好的人,以为凭自己的知识,一知半解,就可以用诸如象“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样的东西来否定证明进化论。他们没有想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我们因著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希伯来书十一章1-3节);他们没有想到,神的存在和作为是不需要“热力学第二定律”来验证的,而如果证明进化的不存在就是象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样的东西来这么简单,那也太小看进化论的影响力了。更多的人是可能连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书看都没有看过,就把进化和无神等同起来,没有想到达尔文在他的书中并没有否认造物主神的存在,他们把“进化的理论”以及“微进化”的科学事实,和作为“进化的信仰”等同起来,一起批判,实际上也是否认和限制神的作为和大能。圣经上说:“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创世纪一章20节),但什么时候神说过,这“滋生”就一定是说有就马上就有,不会可以有个慢慢地进化发展的过程?
而同样的,相信无神进化的人同样无知,自以为是,以为进化就是生命万物唯一的解释,以为因为万物中存在有一些等同相似的地方和物质,就是他们可以分出低等动物就是高等动物和人的祖先的依据。他们没有想到神造动物是从土而来“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创世纪一章24节),神也“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创世纪二章7节)。“地上的尘土”表明构成我们身体的化学物质成分没有甚么奇特,和地上生出的活物:牲畜、昆虫、野兽可能相似,因此当然我们的身体和猿会有相似的地方,万物之间会有相似的地方,就象科学家们发现人体的基因和小鼠身体的基因90%相似一样,没有什么奇怪的。我和你身体有相似的地方,相同的物质或基因,但不见得你是我祖先,或我是你祖先,谁又从谁进化而来。人的身体本来是个毫无生命的躯壳,直到神将生气吹进,这身体才成为活人。当神收回所赐的生命气息,我们的身体就要归回尘土,我们的生命和价值都是来自神的灵。无神论者的作为,正应了神的话:“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罗马书第一章20-23节)
爱就是少一点自己,多一点别人。爱是双向的,爱别人,别人才会爱自己,给别人爱,也就是给自己爱,而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就得从自己做起。当我把自己放下,依靠神,用爱心来认真用功花时间来学习事奉神,事奉教会的时候,神也赐爱给我,我原来看不懂的生物书也看得下了,原来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现在也懂了。其实如果没有爱心,我也可以完全有借口,不多花时间,把现成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拿来做教材。“提摩太啊,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虚谈和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已经有人自称有这学问,就偏离了真道。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 (提摩太前书六章20-21节)
感谢神,我知道,当我爱自己少一点的时候,你爱我其实更多。“主说:‘谁是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主人来到,看见仆人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那仆人若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就动手打仆人和使女,并且吃喝醉酒;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重重地处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当受责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章42 – 48节)。
今天早上好一场大雾。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重的雾,从家里出来,好像五米以外就看不见其他了。
在高速公路上雾越积越重,前面的车流也慢慢减速下来了。这时我车上放的CD播放着陈慧琳的《放不开手》,正好见到右边有个出口。心里一动,何不放手,离开高速公路走旁边的田野之间的一般公路,这样也许车会少些,也更安全?
奇怪的是,当我打右离开高速公路,开始行驶在田间公路上的那一瞬间,我的眼前突然明朗了起来。当空一轮红日,映照着野地美丽的花,两边田野送来清新的空气,让人格外舒服,感觉到自然的美。偏左遥看高速公路上,却依然遮盖在厚重的雾中。
放手以后是晴朗。
昨天参加一个管理学的讲座会议,讨论最多的是作为一位管理人员,应该如何掌握把工作传放给手下去做的方法?我们常常放不下心,让别人去做一些工作,因为总以为还不如自己去做,结果自己越来越忙。
其实,除了管理以外,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放不开手的事、物、情要多少有多少。总以为把握在自己手中更安全,更放心。甚至当有些事、物、情,连自己也都知道,明明白白地已经不在我们的把握之中的时候,我们依然是那样地放不开手。
想起了那有名的《一休与五休》的禅的故事:有人问日本很有名的一休禅师:“禅师!什么法号不好叫,为什么您要叫‘一休’呢?”一休禅师回答说:“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信徒听了就说:“原来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一休禅师又说:“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信徒怀疑地问道:“二休怎么好呢?”一休禅师说:“其实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齐休,才能了脱生死,所以是烦恼的也要休,涅般的也要休,二者一齐休。”信徒听了以后,也能体会出这个道理,就跟着说道:“不错!不错!二休才好!”一休禅师又说:“二休以后,要三休才好。”信徒更加惊奇了:“三休怎么好呢?”一休禅师说:“你看你的老婆天天跟你吵架,像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为人处事有争执,所以要休争。能够休妻休官休争,这三休才是快乐之道!”信徒听了以后拍掌称快:“不错!不错!三休真好。”一休禅师又再进一步说:“四休才最好——酒也休、色也休、财也休、气也休,酒、色、财、气四种一齐休,不是最好吗?”信徒一听,觉得师父说得确有道理,认为四休最好。一休禅师又接着说:“四休还不够,要五休才好。人生最苦的就是我们的肚子要吃菜要喝水,要这样要那样,所以为了五脏庙,我们每天都要受种种的辛苦。假如把五脏庙一休,统统都没有事了。”一休禅师和信徒在讨论他的名字时从一休直到五休,真是一点不错,千休与万休总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这就是一休的禅了。
一休的禅意告诉我们要把事情放下,一休万事休。但是这种佛教的“一休万事休”的禅容易让人走向消极的一面,所以有那么多的人信佛之后把什么都抛弃了,最后遁入空门。
基督徒的放手是相信神给我们的一切安排都是有神的美意,都是好的,让我们把自己交给神的慈绳爱索,让神去引导。“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六37);“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约十四13);“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 在我看来,是以更积极的态度来看世界,以爱的眼光享受世界。
放手以后是晴朗。感谢神,给这雾,给这红日,给这美好的晴朗的一天。
今年盛夏回老家,个人在人文上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了解到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1017-1073 )的《爱莲说》一文是作者在我的故乡江西赣州雩都罗田岩写就的。
以作太极图、撰《太极图说》和《通书》而著名的周敦颐原名敦实,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湖南道州营道县(今道县)人。晚年居庐山莲花峰下,筑室讲学,取营道故里濂溪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他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以“诚”为“人极”,“主静”、“无欲”才能“立诚”,达到道德最高境界。周敦颐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周敦颐据说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老师。二程之后,南宋朱熹为周敦颐整理出《太极图说》和《通书》40篇,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并编有《周子全书》。朱熹视周敦颐为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名声因而逐渐大起,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从长沙岳麓书院文庙的一楹联可见:“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后来,帝王们也将他尊为人伦师表。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正式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初七,时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的周敦颐邀了同僚钱、沈二先生以及书法家、雩(于)都处士王鸿同游赣州郊外的于都罗田岩,并兴致勃勃地题刻了一首七言绝句《游罗田岩》赠以王鸿。诗曰:“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路云外入松阳。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雩都县志》载:“宋周子倅虔州,行至雩都,嘉祐癸卯(1063年)正月七日,邀余杭钱建侯、四明沈希颜、雩都王鸿游罗田岩,赋诗刻石。”《周濂溪集》载:“(嘉祐)八年癸卯,先生时年四十七,在虔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四明沈希颜,游罗岩。正月七日刻石”。“沈公者,令邑也,因建濂溪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四月壬申朔,英宗登极,以恩迁虞部员外郎,仍通判虔州,追赠父桂岭君爵郎中,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也就是说,在1063年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再游罗田岩,作《爱莲说》并将此文题上石的,至少有两人,即钱拓、沈希颜。钱拓,字建侯,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任雩都知县,其时已卸任。沈希颜,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任雩都知县。《雩都县志•名宦传》载:沈希颜,字几圣,四明人,嘉祐中任。质性谦和,廉直公恕,兴学劝农,平讼宽赋,三年百废俱兴,吏民畏怀。而王鸿(1023—1075年)是雩都县人,生卒不详。字翼道,王羲之第二十四世孙,博学善草书,北宋书法家和理学家。
《爱莲说》全文如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原文据清仪封张伯行正谊堂木刻《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之八)
现代译文可以是:“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却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周敦颐短短的《爱莲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成为中国文学遗产的一个瑰宝,一篇具有高尚道德、文采光华的名篇。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爱莲说》的创作地点则由于缺少足够材料而依人而云。一说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到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时写下。《1993年《南方文物》第一期詹开逊先生的《周敦颐与濂溪书院》一文中说:“周敦颐晚年又返回江西,知南康军。‘陋于希世’的他,在府署东侧掘地种莲。每至盛夏,一池莲花竟相开放,缕缕清香随风飘逸。陶醉于此情此景中,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另一说认为《爱莲说》作于湖南郴州。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周敦颐任郴县县令,后调桂阳(今郴州汝城县)县令。在桂阳任职四年,调任京城大理寺丞。他在郴州官廨亲辟莲池,自种莲花,写出《爱莲说》。还有一说认为是在江苏镇江南山,说周敦颐因年幼丧父,随母来镇江寄居舅父家,平日与鹤林寺和尚寿涯友善,曾借住寺中读书,写下《爱莲说》,但没有具体的时间。如今说《爱莲说》作于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赣州于都,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之时,则又是一新说,来源根据出于《雩(于)都县志》。
为了验证这一新的说法,我做了许多文献调查。谢选骏的《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中国理学研究)一文中指出:周敦颐“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周敦颐十五岁时,其父去世。公元一零三一年,十五岁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赴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二十四岁,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任命为洪州府宁县主簿。一零四四年调任南安郡司理参军。一零四六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就是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与之交谈,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师受业。是年冬,调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一零五零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赏识和推荐,于一零五四年改授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一零六一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一零六八年,转虞部郎中。。。次年移知南康军。一七零二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五十七岁。”“《爱莲说》写作于一零六三年。”《湖南省志.人物志》(上)指出:“周敦颐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为官30年,职位较低,俸禄不高。讲学授业,为一代儒学大师。其立学旨在教人如何做“圣人”。二程就学时,教以寻求孔子、颜渊做圣人之“乐处”。并提倡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等说。所到之处,必畅游名山胜水,以吟风弄月为生活乐趣。47岁时作《爱莲说》,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况。”。这两者记载和《雩都县志》是一致的,证实了《爱莲说》作于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赣州雩都,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之时的说法。
周敦颐在《爱莲说》实际上写的莲花不过是一个比喻,他写的其实是人,写人的一种人格,一种风格和一种精神。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人格或者风格,是千古以来让人们赞叹向往的。周敦颐的莲花之喻取自佛典,“出淤泥而不染”表明了禅的伦理价值和精神。佛教上常常以莲花比喻禅的清净无染。如《华严经玄记》曰:“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又说:“如莲华,在污泥不染”。《涅槃经》卷十四说:“如水生花中青莲花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无量寿经》卷下说:“清白之本具足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而与禅的关系更为密切的,则是《维摩诘经·佛道品》所使用的著名比喻:“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却曾与当时的著名禅师如东林常总、晦堂祖心、黄龙慧南、佛印了元等密切来往,习禅很有心得。周敦颐对宋代理学在伦理思想方面的贡献,其所提倡的修养身心的内容和方法,都因此受到禅的很大的影响,并糅合了儒家、道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当然我们不能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些禅经直接过来的,而只能说这些思想给了他以启发。这些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的也为理学核心的人格修养,就是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形成对于道德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写就了《爱莲说》。
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佛教上形容为“五浊恶世”。五浊者: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因为这个世界充斥着矛盾、不平,人们的困苦、惶惑、烦恼无有底止。千百年来人们欣赏《爱莲说》这个比喻的缘由,是因为虽然古往今来,大家钦佩、敬仰以至去身体力行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但对千千万万平凡的我辈来说,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却是如何在“五浊恶世”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把握住自己,不受外界恶劣、丑陋事物的污染而“安身立命”,这包括物质上的“穿衣吃饭”和精神上的“安定祥和”。
禅的“在污泥不染”和《爱莲说》中所赞赏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些论述,触及“净染”,也正回应了上面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禅提倡安于淡泊、薄于利欲、执著人生而不忮不求的“清净自性”。佛教指出人性本自清净,但会染污;虽会染污,却又并不损害自身清净。染污有两种,一为欲染,二为惑染。“欲”是生理要求,“惑”是邪见障蔽。二者都是垢,所以要“灭染成净”。只有无欲、治惑,才能现净理,才能呈露自性清净。中国大乘佛教的精义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用现代“人间佛教”的语言,就是要“净化自己,利乐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维摩诘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对坚持出家的僧侣主义,主张统合世间与出世间。它发展了大乘佛教的菩萨“住世”思想,要求在五浊世间实现“自度度人”的弘愿。经中的主角维摩居士对于追求出世解脱的“声闻”弟子(即所谓“小乘佛教”信徒)极尽嘲讽抨击之能事,称他们为“败种”、“败根之士”。他要求“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断烦恼而得涅槃”,要在“贪、嗔、痴”“烦恼”充斥的世界里发起佛性。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融汇佛家学说,以“出淤泥而不染…”来说明“净化自己”,“清净自性”,以实现至圣至美。淤泥可比世俗人欲,为达至善之境,需去污存净,去欲存诚。
然而,要在“五浊恶世”中“净化自己,利乐人群”,或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去欲存诚,达纯粹至善之境,这关乎人生修养的大节,正又是平凡的我辈极不容易做到的。别的甭说,就说这去口欲一说,竹官就永远做不到,见到好吃的肯定是要吃的。说到底,禅的清净自性也好,理学的去欲存诚也好,都是要人们只依靠自己的努力、聪明和骄傲而去消极地苦苦强求修身。
而如果照《维摩诘经·佛道品》的说法:“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没有淤泥,就没有美丽的莲君子。所以,现代画家黄永玉,在其画的《湘荷在水》上,写了一大段题跋,一反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宏论,指出“云梦八百里湖底尽是污泥者,渗水之土地也。万物赖其休养生息”。这位擅长画荷的艺术家,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一切。“人民、土地、祖国、故乡,世人之大母亲也,一朝得意,娘老子不认者,即周某言下之君子……”
因此我还是比较认同基督教积极乐观的对面世的看法。首先,基督教也鼓励基督徒过有一个分别为圣的圣洁生活。“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得前书一:15、16)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是当我们临到冲突、纷扰、艰难、试探和试练等患难时,才或快或慢地长大的。但是有一天,这些都将成为过去,那时我们就要成为完全的圣洁。“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翰一书三:2)。其次,基督徒过圣洁生活不单单靠自己的修身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打开心门,依靠圣灵的引导和帮助,把生命建立在基督的磐石上,就可以靠他完全得胜。“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上帝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灵祭。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彼前二:4 – 8)。基督教也认为我们遇到的任何困苦、惶惑都有神的目的,也可能是试炼,不一定都要被视为不好的“污泥”,而是为了让“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八章:28)。这“万事”可以是从至微的事到至大的事,从至可爱的事到至可怕的事。“耶和华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有慈爱。”(诗篇一四五:17)最后,基督徒可以因为信心而战胜罪恶。使徒保罗说:“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罗马书六:11)他说罪不应再在我们必死的身体内辖制我们,这是指当我们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的事,并因信将我们的生命完全、毫无保留地交给圣灵来管理的时候,基督就坐在我们心里的宝座上。没有人可以将主挪去,圣灵就在我们里面结出“圣灵的果子”来。我们因此不再是按世人的行事原则或习惯而行,乃是因着他的恩典得到改变,在基督里活出新的生活来。
今天我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不禁也想起和莲有关的另外一个读书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月光下的荷糖边上,朱自清先生忽然领悟到人生的一种沉静的境界。他觉得:“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朱自清先生所记《西洲曲》里的句子也清纯动人:“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古今两大名家不约而同,写的《爱莲说》和《荷塘月色》所描叙的都是同样一种境界:人生一世,我们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片精神上的纯净家园,培造象莲一样清香,隐隐地透到我们心地的深处。我想今天自己读《爱莲说》的意义,应该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