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3月 2004

自由是可以选择不做什么

在美国新奥尔良参加会议,会议中心附近没有什么餐馆,只有众多旅馆。我住的Embassy Suite旅馆旁边是一家CASINO赌场。

今天独自一人,不想走远路去晚餐,于是来到赌场里的自助餐厅用餐,享受丰盛的食物的同时,看着旁边的一台台叮叮作响的老虎吃角子机,心里有一分钟的时间里想着:既然来了,等会是不是要试试这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自由。但思绪一起,很快就被我放弃了,用餐后回到了旅馆的房间。

有许多的事在世人看来很平常也无所谓,但我们,尤其是作为一个基督徒的人,必须避免不做。这样,就仿佛是自己给自己增加了很多限制,失去了很多自由,值得吗?

自由又是个什么东东?

一般意义上,自由就是在行动上的一切释放:自由应该是不被受捆绑,不被约束。自由应该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别人都不应该干涉和妨碍;自由也是在心理上的不受压制:我们每个人可凭着自己一颗清白的良心行事为人,随时去达成我们个人所要求完成的目的。只要我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妨碍人,不得罪和阻挡了别人,我们拥有的自由意志和权利,就不应该受别人的限制,就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但是,仔细看来,以上的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是自作主张的自由。

这种自主,虽然在表面上包含了自由意志的理论,但实际上是仍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中心。我们对自我都非常关心,都不愿受伤害。我们也希望这自我的发展能被我们提高到一个地位,使我们能感受到安全,被尊重;直到甚至有时还认为我们的自由意志,还可以达到一种可以完全开放且绝对自由的地步,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是自主,是自私,而不是自由。

“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而我们的自我,因为有罪进入里面,所以已经失去了那种纯洁崇高的能力,渗透了为自己着想的私意。

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既脱离了罪的力量,就有主的生命在他里面,使他能自由生长至成熟。(林后三:17;罗八五:1)保罗說,“基督释放了我們,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軛挾制。”

因此我们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我们不做违反神的心意和真理的事情;我们能得胜罪恶,有自由来选择不犯罪,有自由来靠神的能力来拒绝不蒙神喜悦的事;我们能降卑自己顺服在神的面前服侍神,也在众人面前服侍人,肯放弃自己的利益而为别人着想;我们不放纵情欲,不为了占有而是为了付出;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要服侍人荣耀神。

康德 (kent) 說:「自由是我不要做什就能够不做什么」,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想一想,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在做人和爱人的过程中,是不是能这样体现“自由是可以选择不做什么”的涵义?

想起了那句“爱是我的,自由是你的”的话,很喜欢。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而可以选择不做什么的自由,也许就是顾城的这首诗里写的那种“笨拙的自由”?

面对孤独

昨两天上班的路上换了一盘CD听,第一首歌正好便是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她3月6日的个人演唱会不知道唱得怎么样?多么想我也能静静地坐在那里,亲耳听她唱这首歌。

听多遍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并不是因为她唱得多么地好。严格来说,她和许多企图两栖兼红的视唱明星一样,也许演戏有点才,但唱功并不突出。听她的歌,也许是因为她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我心里的靠近,但引起了我对人性之孤独的又一次思考。

孤独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物质的一面,又有心灵精神的一面。上帝造人的时候,先是按照神的形象造了亚当,然后又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来造夏娃。后来夏娃和亚当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犯了原罪,上帝的惩罚之一就是女人要受身体怀孕生育的痛苦。从此人类有了身体物质的一面的继往开来,有了每个人自己肉身的父母。人类这身体物质的一面是来去过程中都有陪伴的,从一开始的千万个精子陪伴着唯一的那个赛跑,直到它和卵子的结合,到后来我们父母的抚养呵护、身体另一半的陪伴爱恋,子女骨肉的息息相连,再到我们死去时骨灰和大地的做伴。

然而我们心灵精神的一面本质就是孤独的,除了当初上帝造人时给吹的那口气以外,我们没有别的所有。因此我们的心灵精神的一面一直都在寻找着我们心灵上的父亲。在找到永生不死的心灵之父之前,我们的心灵一直就是孤独的。泰戈尔曾说过:”一个人是一个迷, 人是不可知的。人独自在自己的奥秘中流连,没有旅伴。” 我相信,泰戈尔这里所讲的人、迷和奥秘,指的是人的心灵。这世上有许多事情,不管是如何的一个迷,本该由我们自己的心灵独自占有的。

孤独是我们成长的象征,也是我们成长的需要。

孤独诞生于在人的成长的过程中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回顾一下我们的成长过程。小时候一直有着父母亲人的呵护和操心,那时我们觉得温暖、安全。但是,从某一天开始,我们突然变了。变得不愿意让父母管了,变得不愿意轻易和外人交流了。因为那时我们发现,在我们心灵深处,有一处是这么地不安,是这么地没有归属,于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孤独。

也是从我们自己选择了孤独那一天起,我们开始长大了。我们开始意识到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开始逐渐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开始走向成人式的独立。长大成人后,我们慢慢离开父母亲人,进入学校,进入社会,进入工作,走近一个个陌生的人群,投入一个个新鲜的环境,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又欠缺独立的能力。此时我们或遭遇失恋、失意,或有人人之间时空的隔离,或有亲人逝去,感情无处寄托。。。种种不一,这些成长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最深切的感受便是孤独。

正是因为经历和承受着这些不能得到满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产生了我们面对孤独时候的许多消极面:寂寞、空虚、无助,消极、无聊、郁闷、恐惧、不安、忧愁、悲哀、抑郁,甚至绝望。生活中没有人与我们同在,我们在生活中是孤独的;思想上没有人与我们共鸣,我们在思想上是孤独的。事业上没有人与我们合作,我们在事业上是孤独的。感情上没有人与我们依恋,我们在感情上是孤独的。更可怕的是一个人独处,在缺乏社会和他人约束的时刻,我们被压抑的欲望和恶念蠢蠢欲动,一念之差就会酿成可怕的错误,甚至造成无数的罪恶。因此圣人孔子说“君子慎独”-独处的时候不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放纵自己。然而君子毕竟是少数,圣人就更少。

但生活中每经历一次孤独,其实都能带给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很多自身的潜能,但因为我们有他人陪伴,助长了我们的依赖感,使我们丧失了许多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我们在热闹快乐的时候, 也不会想到也无法静下心来开发我们生命的潜能。当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某些变化,在孤独寂寞之时,我们失去了往日的依靠,我们才会去思索,去创造,去寻找安慰,去为我们的苦闷寻找出路,去调动我们自己的一切潜能去解决问题,应付困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就会得到增长,就会变得独立。于是我们经历每一次的孤独,都带给了我们每一次的成长。

面对孤独的三种境界。

既然明白了孤独是人类无法避免和与生俱来的本质,又是我们成长的象征和需要,我们面对孤独的心态就可以也应该完全平和下来。坚信和实践着每一次孤独给我们带来每一次的成长,我们每一次的个人成长又反过来增加了我们面对下一次孤独的能力。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面对孤独,逐渐升华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第一种境界,是我们不再怕面对孤独,而是正面地、积极地和从容地面对孤独,执著坚强的生活走在人生地道路上。

我们首先对孤独顺其自然。

面对孤独,我们不再苛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我们尽量宽容别人,不再求全苟同。在我过去一贯的意识中,爱是可以消除孤独的。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尤其是朋友、亲人和爱人之间,更应该是心灵相通和相互理解的。但既然孤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每个人都有一个孤独的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面对自己的孤独。因此,要求别人完全理解我们自己是无理的和不人道的,而我们能完完全全地去理解另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平时所谓的理解,只是针对某一件事达成共识。我们渴望爱,渴望被理解,因此才去寻找有着共同思想的人,争取在更多的点上达成共识。

爱因此不可能可以完全消除我们孤独,我们也不应该要求朋友、亲人和爱人之间的完全理解。爱是一种感觉,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是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前提的。所谓宽容和尊重,是在不能理解对方的情况下,去宽容和尊重对方,如果真正理解了,也就用不着宽容和尊重了。因为孤独是本质的和永恒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都会是暂时的和片面的。而所谓的心心相印,也应该是在某一个范畴之内的,而不能是完全彻底的。因此我们和他人,即使是和朋友、亲人和爱人之间有某些东西无法沟通,也应该是正常和必然的。既然我们走到了一起相处,那么我们必然在某一些方面能够很默契地沟通。如果我们因为那些不能沟通的东西而选择别人,那么,这新地关系中也一定会有新的另一些东西无法沟通。关键是我们与人相处地目地和我们认为这些目的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沟通的是什么,沟通后我们争取在多少点上达成共识?

其次,我们在面对孤独时候会给自己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处理眼前的问题,最终能够超越自我,超越困难。我们也不会去寻求一些消极的方式来排遣孤独,不会只为了填补空虚而去做一些“借酒浇愁愁更愁”类似的不健康的事,因为这些不健康的行事或许可以暂时让我们转移孤独带来的痛苦,但是实际上只会损害我们的精神,甚至制造新的困惑。我们更去积极思考,勤于行动,在思考和行动中去忘却孤独与寂寞,获得充实感与快乐。在积极充实自我的同时,广泛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交往活动中学会独立,学会善待自我,学会理解别人和与人沟通,学会给予和接受友情,学会真诚、睿智、从容和幽默,学会成功。当我们如此行的时候,孤独变得不再是无法被忍受,而是可以被战胜的。我们会发现我们个人的成长之树,原来竟还可以在孤独寂寞中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直至在我们吟啸且徐行的过程中,最终有一天我们竟会发现我们不再感到孤独寂寞是如此可怕的了。

面对孤独的第二种境界:“雨观山色,夜听钟声。”

这第二种境界,是当我们面对孤独时,无论是闲处静中,无论是尘嚣闹市,我们都能坦然地接受,以喜乐的心情去品味和拥抱,让我们的生命和智慧因孤独带来的宁静而熠熠发光,由此发现寂寞其实也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情,一件可以带来成就的事情。

孤独使我们有机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孤独使我们能抛开世俗偏见去寻求真理;孤独使我们可以了无牵伴,清澈透明地去看世界。我们有时需要避开热闹,远离喧嚷,静静地沉思默想。因为孤独就像水中的沙子,会清洗和沉淀着我们的思绪,使思想变得更清晰而深刻。独处使我们有机会反思自身,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领悟,使我们更能看到一个真正的自我,使我们更加贴近自己生命的理性,更加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让我们个人的思想获得升华。慢慢地,我们也就可以发现,我们甚至可以达到“心达无迹,何需山林”的境界,“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骈;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支卷云舒”的潇洒态度。

神圣是孤独的。孤独是哲人的品格与宿命。哲学家把孤独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主,一种品格上的自由和超越。科学、文学、艺术、音乐和其他很多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孤独,正是由于科学家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才有惊人的旷世发现,而任何一部饱蘸辛勤汗水和血泪的文学、艺术、音乐作品都是作者默默无闻、潜心耕耘的结果。 海明威曾对世人说,写作是孤独的事业。贝多芬一生孤独寂寞,可是他说:“当我最孤独的时候,也是我最不孤独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他不凡的灵魂整个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他睿智的思绪专诚谱写着不朽的交响乐章。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品德道行的高洁者,走的实际上也是寂寞的人生之路。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身遭流放而后自沉于汨罗的屈原;持节牧羊的苏武;坚持抗金而后血洒风波亭下的岳飞等等。这些哲士达人虽然不是人生道路上的春风得意者,但他们却能够超越世俗的短暂功利,摆脱尘情的诱惑,注重品德的修养与修行并时时体现在人生的实处,成为历史上的有德伟人。他们在拥抱孤独中熠熠发出光来的生命和智慧,千百年来给我们一直带来一种人格感召的魅力。平凡者如我们,尽管不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伟人,但至少可以在面对孤独时有那么一点潇洒,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快乐和充实吧。

面对孤独的第三种境界:“躺卧在青草地上,在可安歇的水边。”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圣灵通过《诗篇》第23篇给我带来了心灵中无数次的安慰,从此我不再有孤独,不再缺乏。

哈利努亚!

宽容

之一

那时候 一切都是对的
你认为自己对
我也不以为自己错
每个人都是这么样
守住自己的对 不退

当一切都已过去
坚持过的 还没有坚持过的
我知道 你我都会
任时光慢慢卸落 心里加上的重担
于是 不再以为自己都对
而对方当时的错 其实与己相差不多

———————————————————

之二

在一个清晨
我突然想起你
没有言语 没有声息
窗外那时
正飘落着 轻轻的
轻轻的

那一个雪夜
我读起了《箴言》
上帝说
人有见识
就不轻易发怒
宽恕人的过失
便是自己的荣耀

———————————————————
之三

我的神
感谢祢 拣选了我
因为我原是不配
人算什么 祢竟顾念
我算什么 祢竟忍耐 体谅 予我平安

于是我知道
谦卑 温柔 忍耐
爱心与宽容
都是为了
和蒙祢的的恩 相称

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态度

周末雾中的波恩,如此地宁静,如此地迷人。

听罢市中心教堂高唱《弥撒亚》中的《哈利努亚》圣歌,信步走向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故居。

看完一件件作曲家的遗物和作品原件,徘徊在花香树绿的小院里,听着一楼传来《第九交响曲》的原版录音声,心中一股对作曲家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此刻动我心弦的已不是作曲家的音乐,而是想起了他对生活和磨难的态度。

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不折不挠。”这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最好总结,他的一生是充满了磨难一生。贫困,几乎逼得他行乞;失恋,简直使他绝望;双耳失聪,差点让他疯狂。然而,种种不幸、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进取精神。他重新振作起来,让他发出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坚强呼声,创作出象《第九交响曲》等无数辉煌的音乐作品,让后世之人所敬。

人的生命中有许多意外、遭遇和挫折,有些是可把握的,有些是没法回避的,有些是情难自禁的,不管是对或错,是理智或冲动,这一切都是丰富我们今生的记忆、财富,不只是让我们成熟长大。

人的生命中更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比如说早晚、比如说学习、比如说出身、比如说死亡、比如说工作、比如说爱情、比如说误会。。。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会遇到什么意外、挫折和不幸,我们也常常不能选择我们能做什么事,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在面对和承受时的态度,这好比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颜色,但却可以操作自己的眼睛一样,看想看的,不看不想看的。

因为生命的形态是多样的,完成一个生命过程在于体现造物者上帝创造这个生命的爱和荣耀,而不在于他所得到的功名和物质;

因为当我们激动、沮丧、忘乎所以、喜形于色、带着所有的被情绪化的心情与外界对话,面对和承受意外、遭遇和挫折,以及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其实会发现:我们的感情实际上并不能左右这个世界。

「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翰一书5章4节)上帝赐给信服他的人信心。他的赏赐胜过世界所能给我们的任何东西。他使我们成为得胜者,使我们一定会得到属于回报的恩赐。

让我们学习贝多芬,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正面的、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坦然面对和承受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意外、遭遇和挫折。

让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就好好做。既然爱了,就好好爱;既然工作了,就好好工作;既然生活了,就好好生活;

哪怕是讨饭。因为我们或许不能选择为什么我们会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在讨饭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