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月 2006

上帝对迦南人的审判与恩典

在上帝与亚伯拉罕所定的约之内,上帝立约的应许是,为亚伯拉罕的子孙预备一块地(创12:7; 17:8)。在以色列人之前住在那地的居民,将要有机会认识真神上帝并跟从祂。

亚伯拉罕的后裔,将会为奴,受欺压四百年(创15:13)。之后,上帝将审判他们所服事的国家(14节)。祂讲的是欺压以色列人的埃及。以后在第四代,他们 要回到迦南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15:16) 因此预备了更多的恩典与慈怜的时间,好让在以色列之前那地的居民能认识真神上帝,归 向祂。

创15:16节集体的称呼“亚摩利人“,显然包括19-20节中所列举的各民族。这些同样的民族,也出现在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地时所驱逐的民族中(出13:5; 书3:10)。有关迦南地居民圣经外的数据,加上圣经数据,显明了这些民族的品格。

迦南人行不道德的事,尤其是作为其宗教崇拜的一部分。迦南人的宗教为多神教。其主要的神为El,最活跃的神则为巴力(民25:3)。Athirat是El的 配偶。她邪教的象征为Asherah。巴力的配偶是Anat女神,神Mot在Anat手中丧命,是以最残酷的方式形容的。带到迦南人各种神面前的祭物,也 有献人为祭,尤其是献孩童给摩洛为祭。宗教娼妓及其可怕淫秽作风,乃是迦南人多子邪教的一部分,又行占卜。

在亚伯拉罕时代,上帝宣布说,亚摩利(迦南)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15:16)。他们该有一段恩典试验时期、一个更多慈怜的时期。他们要有机会寻得真神上帝并归向祂。上帝让亚伯拉罕与他的后裔,住在他们中间,为的是让他们可以寻得上帝与真正的得救之道。

而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地时,迦南诸国之首为亚玛力人(民数记24:20)。“亚玛力”原来是以扫的孙子,是以扫儿子以利法的妾所生,是亚玛力人的祖先。亚玛力人与另外的迦南人彼此结盟,要抵挡以色列。申命記25:18节说“亚玛力“不敬畏神“,他们在列国中带头攻击神的百姓、抵挡神的旨意(出埃及记17:8-16),成为一切抵挡神和神百姓的势力的代表。因此,神宣告祂「必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出埃及记17:16),而交给百姓的责任,就是「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涂抹了,不可忘记」(出埃及记17:19节)

当以色列人进入希实本王西宏的疆土时,以色列人求从他的地经过,并为粮与水付费,(申命记2:27-29),但西宏拒绝,因为他心中 刚硬,性情顽梗(30节)。这暗示西宏有机会认识并跟随真神上帝,但如法老一样,他的心刚硬,对上帝抱着顽梗的态度。他的罪孽因为这项蔑视上帝的顽梗已经 满盈。上帝就要用祂的大能审判他(32-36节)。这是责备性与惩罚性的审判。之后,巴珊王噩也被打败(申3:1-11)。这样,“我们从约但河东两个亚 摩利王的手将亚嫩谷直到黑门山之地夺过来“(申3:8)。

古时名城耶利哥的陷落,乃是由上帝行神迹造成。这座城防卫周密,但是上帝亲自使 耶利哥的城墙倒塌(书6:1-24)。耶利哥城战争的记载,显示出领袖乃是上帝。作为审判者,祂使用自然的人的工具施行审判。这故事乃是旧约圣经记载所有 征服战的典型。耶和华领导以色列人从事征服战。当以色列人自行领导时,像攻打艾城的记载一样,就完全失败(书7:1-5)。以色列已被上帝呼召,作为审判 的工具,这样,表现出以色列政治权力与战争的完全不同取向。上帝的旨意是,在祂的神权国家里,祂要掌权,施行领导。他们不可擅自行动。不幸的是,他们没有 长久顺从上帝的计划。

那审判万国的乃是上帝。这项观念将征服战争列入其自己的范畴。在上帝吩咐下可以使用人作工具。祂使用以色列教导人有关罪恶,拜偶像,与悖逆之可怕的后果。以色列也学到了跟随异教国家,后果会如何。

上帝也使用大自然为工具,如冰雹(书10:11),黄蜂(书24:12),瘟疫(出32:35), 或饥荒(耶11:22)。在挪亚的日子﹑审判借着水降 临。在毁灭所多玛,蛾摩拉时.,上帝用硫璜火(创19:24)。上帝执行审判的方法,可以直接用超自然的工具(”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撵出迦南人、亚摩 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出33:2)。直接用大自然的工具,(水,火,饥荒,瘟疫,冰雹,黄蜂等),或间接的用人作工具(以色列,之 后用亚述,巴比伦)。

旧约圣经中描述的迦南人被灭,乃是听从上帝明白的命令:“耶和华你神将他们交给你击杀,那时你要把他们灭绝净尽,不可与他们立约,也不可怜恤他们。“(申7:2)

有些人认为,迦南人的毁灭,与圣经所讲上帝的慈爱与怜悯相冲突。我们已经看见,迦南人的毁灭,属乎更大境况的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罪恶,淫乱,并在赐给他 们的恩典试验时期中不肯归向上帝,以及他们以悖逆,蔑视的态度对待以色列的缘故。显然四百年的试验恩典时期,对他们没有产生效果。他们与他们的后裔,仍然是悖逆的、淫乱的,如同迦南人的宗教所显明的。

圣经的图画显明,这些人有过充分机会认识真神上帝。亚伯拉罕住在迦南人中整整一个世纪,他 的儿子艾萨克整个一生,180年;以东人和亚玛力人的祖宗是以扫。但是他们并不归向上帝。他们最先以蔑视上帝及不顾旅居者需要的态度对待以色列人。迦南人已经见过上帝如何对待埃及人,并祂如何行神迹保护及照顾跟随祂的人。但迦南人继续悖逆,蔑视上帝,拜偶像,攻击与虐待上帝的百姓。上帝的公义与慈爱都要求他们必须接受审判,按照上帝的领导与行动,经验他们自己行为的后果。

至于讲到神对迦南人的毁灭,为甚么要求连妇女孩童一个也不放过?是因为上帝知道他们的本性都已完全败坏,再无任何悔改的可能。上帝藉以色列人忿怒毁灭他们连同当灭之物,正可以禁戒以色列人自己和普天下万民。假若这些迦南人有任何一点悔改的可能,主就必拯救到底。就如耶利哥城妓女喇哈一家得蒙拯救一样。信而悔改、归向上帝的喇哈,后来甚至成为以色列王大卫和耶稣基督的先祖,她的名字也被记录在耶稣基督的神圣光荣的家谱上(马太福音1:5)。

古巴散记(三):哈瓦那和海明威

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西班牙文为La Habana,是西印度洋最大的城市,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称。哈瓦那位于古巴岛西北部哈瓦那湾的阿尔门达,西接马里亚瑙市,北靠墨西哥湾,东临阿尔门达雷斯河。人口有250万左右。

“哈瓦那”一词来自当地原始土著居民的语言,一说是“大草原”或“大牧场”;也叫城市“小海港”或“停泊处”;但是更为普遍的说法是:它源自古代印第安民族西博内部落一位酋长的名字,叫哈瓦内克斯。哈瓦那建城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时,发现了古巴岛,西班牙人开始入侵。1514年,西班牙殖民者拜菲洛.德那瓦伊斯,在哈瓦那西南部沿海印第安人西博内部落的领土上建立了哈瓦那镇。因为这里是一片沼泽地,气候炎热潮湿,蚊子肆虐,疾病蔓延,不适宜人们生活,于是就迁到北部沿海阿尔门达雷斯河畔,后来扩展至哈瓦那小海湾。1519年11月16日,在这里确立了哈瓦那永久性的城址,1608年成为古巴首府。18世纪中叶,哈瓦那成为西班牙到美洲的通商和航运中心,经济日益繁荣,是当时美洲的第三大城市。1837年,建了铁路,哈瓦那是拉丁美洲最早通火车的城市,后来逐渐发展成引人注目的现代化城市。

哈瓦那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叫老哈瓦那,位于哈瓦那湾西侧的一个半岛上,面积不大。旧城的街道狭窄,两旁是拥有殖民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老建筑:住宅、教堂、小广场、咖啡屋、剧院、喷泉、城堡和要塞,无一不是石砌而成,因为历史古迹集中,老哈瓦那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人类遗产”。

顺着原来的西班牙总督府,现在的城市博物馆后面左面的一条小街走去,导游突然停了下来,指着面前的一个叫“两个世界”的旅馆,说从1933年到1939年,小说家海明威曾经在这旅馆的511房间住了整整五年。她说美国对古巴很不友善,但美国人里也有好人,象海明威,古巴人民都念着他的好,不因为他是美国人而不喜欢。当年海明威在这里完成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部分章节,如今这家饭店的511房间已经被开辟成一个小型的海明威博物馆,里面陈设一切都保持着原样,有海明威生前的用具、《丧钟为谁而鸣》的手稿。旅馆餐厅还保留了当年海明威曾经喜欢吃的菜肴。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Oak Park,1917年作为盟军记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他在意大利前线身受重伤,伤愈后侨居在法国巴黎,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写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太阳照样升起》以参加一次大战之后流落在巴黎街头的美国青年们的无聊苦闷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出路抱着悲哀和失望的年青一代的形象。海明威以侨居巴黎的美国女诗人格特鲁德•斯坦的“你们全是迷偶的一代”的话用作该书的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后来便成了那些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总称,进而演变为一个文学流派,而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28年,海明威离开法国巴黎,首次路过古巴,前往美国弗罗里达州的西礁岛(Key West),在那里完成了名著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32年,海明威回到古巴海上钓鱼,1933年到古巴开始在哈瓦那度过了22年。1939年由于海明威的妻子玛瑟不太喜欢“两个世界”的旅馆生活,海明威于是买下了位于哈瓦那东南15公里远的的小镇圣弗朗西斯科的比希亚庄园,在那一直住到卡斯特罗已经上台了的1960年。1952年,他在庄园完成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60年因得知自己患有血癌,回归美国爱达荷州接受治疗。1961年,由于不堪忍受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病症所造成的痛苦,海明威步其父后尘,自杀身亡。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获得了1953年的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 美国现代图书馆评出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的两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台湾翻译成《妾似朝阳又照君》) 和《永别了,武器》(The Sun Also Rises)榜上有名。

因为海明威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哈瓦那度过的,所以他和古巴结下了很深的情结。可以说,是古巴为海明威这位伟大的作家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哈瓦那北部的海洋海岸是海明威小说《海湾的岛屿》和《老人与海》的主要描写对象。海明威曾经这样充满感情地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据说,由于年久失修,海明威住过的比希亚庄园庄园面临坍塌的危险。树根已侵入墙体和地基,白蚁啃噬着木头,屋顶开始漏雨,楼梯已经变形。为此,美国“海明威保护基金”提出申请,向古巴提供二百万到三百万美元的专款,用于修复挽救这位杰出文学家的故居,但布什政府拒绝了这项申请。美国政府认为,提供这笔资金等于在资助古巴的旅游业。美国财政部的一位负责官员说:“我们不想出钱让卡斯特罗获益。”

午饭是在哈瓦那新区的最高的楼顶层餐厅吃的,导游说这也是南美州最高的建筑。隔窗望去,哈瓦那的整个市容近在眼前。午饭后,导游领着我们参观了哈瓦那新市区。 

哈瓦那新市区以革命广场为中心。广场中央是高耸入云的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纪念碑及其巨大的白色雕像,周围是国家图书馆、武装力量部、内务部、交通部和国家大剧院;纪念碑后面为革命宫,是古共中央和古巴政府所在地。革命广场附近有哥伦布大公墓,是除罗马大公墓外世界上著名的第二大公墓,古巴许多名人都长眠此处。这里大树参天,花草盖地,整齐清洁,宁静无声,珍藏着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殡葬纪念碑和古巴19世纪重要的绘画,其中包括耶稣受难的壁画,还有许多珍贵的雕刻艺术作品。

哈瓦那新市区让我感到古巴这个国家的贫穷。哈瓦那的建筑外观大都很差,有长久失修的样子。做为国家首都中心的革命广场,地面是坎坷不平的灰土,旁边的国家重要单位的建筑设施也陈旧简陋,整个寒伧样子可能就像中国偏远农村一个小镇的乡政府门前的广场那样。哈瓦那的汽车总数照人口来说并不多,老车所占的比重很大。人们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产的吉普车、前苏联制造的“拉达”牌轿车以及用旧公共汽车改造的各种“老爷车”。

古巴的经济的寒伧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美国对古巴长达40多年的制裁和封锁构成治外法权,仅2004年禁运对古巴外贸的影响就高达8亿多美元。二是80年代末柏林墙倒下之后,苏联与东欧停止对古巴援助,改变了与古巴的贸易方式,使得按照苏联体制进行生产管理的古巴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一直到现在没有复新。

在路上,我和导游聊天,夸她的英语讲得很流利,地道,问她的英语是从什么地方学的,有没有到过美国或者其他国外讲英语的地方学习。导游说她从来没有出过国,英语是在古巴自己的大学学的,她上大学的费用是国家全包。她说她爱古巴,不喜欢美国。导游后面继续介绍古巴教育的话,和我这次古巴度假之行回来后自己对古巴历史文化的学习调研的结果,让我对古巴,对哈瓦那肃然起敬。

古巴十分重视教育和卫生,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GDP的11%,卫生经费占近9%。古巴全国从地方到首都所有学校的设施和中国城市中学的情况差不多(2004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GDP比例为2.79%)。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完成6年小学教育后,99%的学生可接受中等教育,不仅免缴一切学杂费,连校服也是国家免费发给的。古巴解放前90%是文盲,仅有3所大学,现已发展到63所,正在实施高等教育普及计划。古巴1000千多万人口,拥有6.9万名医生,8.2万张病床,每千人拥有6.2名医生,7.9张病床,婴儿死亡率仅为6.9%,人均寿命75岁。这些数字在世界上也是名列上游的,而中国2003年的相应统计数,却为3.4名、2.3张、29.2%、72岁。古巴全国不分城乡,全民终生公费医疗。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病到中心医院,治疗和医药等全部免费,若需住院,连伙食也免费。古巴的基层医院,不仅建筑漂亮,医疗设施也十分齐备新颖,同政府办公建筑设施的陈旧简陋形成强烈反差。

除了教育和卫生之外,古巴做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很有意思的是85% 的古巴国民却为基督教徒,大多数是罗马天主教徒。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卡斯特罗关于宗教的主要观点有关。中国社科院毛相麟研究员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巴的社会主义研究》(批准号99BKS016)的成果专著《古巴社会主义研究》中总结到卡斯特罗关于宗教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督教义的目标同马克思主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2.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规范同对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品德要求是相同的;3.基督教徒与共产党人具有同样的历史遭遇;4.当代拉美的天主教出现了进步思潮;5.革命政权同宗教团体之间应建立战略性联盟;6.宗教是否是“人民的鸦片”要视情况而定。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毁灭”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样写到。《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海明威根据哈瓦那一位叫安塞尔姆埃尔南德斯的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一个孤独的老人单身出海捕鱼,与大鱼周旋,但它捕获的大鱼又被鲨鱼吃掉。小说描写了人奋斗中的心路历程,面对失败仍顽强拼搏、绝不屈服的意志,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哈瓦那之行,让我为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而向上帝感恩,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古巴,也让我再读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这小说时候有一种不同的体会。

古巴散记(二):海滩

古巴岛位于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之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南方,墨西哥湾的东面。距离佛罗里达州最西南端的韦斯特礁岛(Key West)仅90英里(约145千米),是加勒比海中最大的岛屿。古巴由古巴岛及Isla de la Juventud组成。但Guantanamo(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由美国租用。

因为她的地理位置,古巴被称为墨西哥湾的钥匙;因为她的形状,古巴又被比作一条匍匐在加勒比海中的蜥蜴。不管是钥匙,还是蜥蜴,四周围海的岛国优势,让海滩成为古巴第一大的旅游资源。古巴四周有290多个天然海滩,迷人而宁静。

我所入住的巴拉德罗(VARADERO) 滨海旅游度假区,是古巴海滩的最佳代表。这片海滩平缓连绵,长达25公里,宽50—100米。

仔细观来,这里的海水具有蓝色的一切层次,清澈的海水一望无际,色彩从脚前的绿中带蓝,变到近处的浅蓝,再变为远处的蔚蓝,在天际处又变为深蓝,层次渐变而分明,纯粹自然,毫无污染,蓝得神奇。

搭配着这清澈海水的,是望不到边的洁白如雪、细腻柔滑的沙滩,一个个用棕榈树叶搭成的遮阳小棚,微微海风从远处飘送传来一阵阵西班牙语的当地音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特殊的加勒比情调。

阳光明媚下,我和两个女儿在沙滩上一起堆砌起了一座城堡,城堡有内外围城,中间有护城河,城门是砌空的。然后人懒懒地在躺椅上享受着日光浴,完了下海,再日光浴,再下海,大半个白天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来到沙滩,发现城堡被昨晚的潮水冲没有了,于是再堆砌起了新的一座城堡,比昨天砌的更大、更高。

第三天,海滩上立起了橙色警报,不让人们下海。海上浪较大,沙滩上偶尔可以见到一团团透明的像僧帽一样的东西,颜色蓝得艳丽极了。旁人说,这是蓝色水母。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僧帽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这些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海里的生物被它们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而人若破水母刺到,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皮肤红肿,有的还会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所以度假村海滩管理人员建议大家不要下海,以免脚触到水母受伤。

水母有毒,人们不去碰它们就好了,可是,被海浪冲到沙滩搁浅下来的这些蓝色精灵们,回不到海里去,岂不是生命就要结束?给女儿们讲解了潮汐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的心里都为水母的生命而惋惜。

女儿们用树枝把最靠近海水的一只水母挑到了水里,一阵海浪冲来,水母消去了。

仔细数来,我去过中国的青岛、海南、秦皇岛、香港、台湾,还有英国、美国、中东等国家的许多海滩,我认为它们都远比不上这古巴的巴拉德罗海滩的美。巴拉德罗海滩的美,绝不是用蓝天白云绿浪银滩,或椰树婆娑清风徐拂的词汇所能完全描述的。

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和人心灵深处的某种意念和默契相映衬的真实境界,它像这海水一样清澈、像这白沙一样干净。

古巴散记(一):切(CHE)

刚刚过去的圣诞假日之前是在古巴巴拉德罗(VARADERO) 滨海旅游度假区度过的。

古巴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阳光沙滩海水,不是雪茄郎姆酒蔗糖,不是卡斯特罗,而是切(CHE)。

切是一个人名,西班牙语写做Che Guevara,中文通常被翻译成“切。格瓦拉”,香港译作“捷。古华拉”。

切给我的印象这么深,是因为从一下飞机看的机场的小卖部,到后来度假村的商店,再到后来巴拉德罗市以及古巴首都哈瓦那市街上许多地方,看到最多的人物画形像,就是切。切的一个头像,被到处放在书的封面、明信片上、还有织物衣服上。

这些书和明信片都是用西班牙文而写,我看不懂,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古巴人可能和以前中国人敬仰毛泽东一样,敬仰他们的领袖卡斯特罗,所以把卡斯特罗的头像到处放。而为了让大家看到一个光辉伟大的卡斯特罗的形像,所以可能是把他年轻时候的一张帅的照片拿来做样本了。

直到我后来在一家商店里看到了一本用英文写的书。封面也是同样的一个头像,但书名说的是切和卡斯特罗的友谊,书里的内容大力讲的是卡斯特罗多么仰望切,以及卡斯特罗和切共同生活的日子的故事。翻了翻这书,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看到所有人物像都是切,也知道自己对古巴的历史和人物是多么的无知,真是汗颜羞愧呀!

当游览古巴首都哈瓦那市,在古巴国家内政部大楼的外墙上,又看到切的头像之后,我开始留意和调查,切到底是谁?

切的西班牙语全名是: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简称Che Guevara,中文翻译全名为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是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和古巴游击队领导人。切•格瓦拉于1959年参与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七二六运动”,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新政府担任了一些要职之后,他于1965年离开古巴,在其它国家继续策动共产革命。首先是刚果,然后是玻利维亚。在玻利维亚,他在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被捕,并于1967年10月9日在Vallegrande附近的La Higuera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死后,他成为了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几十年来,“切”这个名字曾被西方和拉美报刊冠以“浪漫冒险家”、“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柯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的”、“尘世的那稣”等等令人目眩的称号。

可是,切为什么出走?1965年4月1日,当他秘密离开古巴前往刚果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古巴党和国家三个主要领导人(前两位是卡斯特罗和其弟劳尔。卡斯特罗)之一。1965年3月初切在长时间出国访问之后回到古巴,3月15日,他向工业部工作人员汇报自己国外之行的有关情况,这是他在古巴公开场合的最后一次演讲。此后,他就神秘的消失了。4月12日,古巴内阁成员到卡马圭省砍甘蔗,切没有出现。5月1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游行中,也不见切出现在观礼台上。一时间国际上众说纷纭,有善意的解释,也有恶意的攻击。有人说切与卡斯特罗发生严重分歧,躲到墨西哥使馆;有人说他哮喘病发住院,或者是发疯住进疯人院;还有人说他被撤职,因而自杀;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央情报局特务。直到几个月之后,卡斯特罗在一次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切的告别信之后,谜团才逐渐解开。在切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中,切说他已经“在古巴的领土上”完成了对古巴革命所负的责任,“世界上其它国家在召唤着我去奋斗。我所能做的是你作为古巴的领导人所肩负的责任使你不能去做的”。他宣布放弃所有在古巴的职位,甚至古巴的公民身份(古巴革命后的新宪法有一特别条款,授予参加反对巴蒂斯塔政权斗争两年以上并担任高级军事领导职务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古巴公民权,这条规定被认为是特意为出生于阿根廷的格瓦拉合法地成为古巴领导人而设置的),这样古巴不用为他在国外的所有行动负责。这封告别信无疑是切自己和古巴官方对他为什么出走的正式解释,也确实可以视为切出走的基本动机。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笼统、过于原则,它除了对切的突然消失向古巴人民作个交待,以及向世界表明切此刻和将来的行动虽然精神上仍是古巴革命的延续,但法律上已与古巴无关之外,没有再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提供更多的线索。

我相信切出走的真正背景和原因,无疑要比切自己和古巴官方的正式解释要复杂得多。为什么他认为他已“完成了对古已革命所负的责任”?在字面意义上,这可以理解为他在古巴已无事可做,但实际上古巴当时国内经济状况十分严峻,仅此就使我们有理由对当时做为古巴国家最高经济领导人的切称自己已完成了责任的说法感到困惑。而实际上,切的告别信上的后一句话似乎有别的意思。前后的两句话或许应该解读为格瓦拉所想做的在古巴已经无法去做(而并非无事可做),所以他只有选择出走一途。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格瓦拉是被迫出走,只是说他必须在另一个地方以另一种方式去追寻他的理想。

为什么古巴的街头到处只让人看到的是切的一个头像?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卡斯特罗还是这么强调他和切的友谊,把切树立成比他自己的形象还要光辉伟大?为什么样的真正背景和原因切要当时出走?我问当地的导游,他们回答说切是古巴的国家英雄,但他们没有回答我的为什么?

切是我这次去古巴旅游留下的一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