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我一直很喜欢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的这首《木兰花令》的代表作,因此把解析这首词并将其翻译成英文,当作了自己给自己布置了的但尚未完成的一份语文作业。
这首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常被人们当做爱情诗来读,也许是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头一句就惹人情怀,更可能是因为这词引用了发生在汉唐时代的两个中国爱情典故。“秋风悲画扇”借用的是汉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的刘孝焯曾写过《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于是后人就常用用秋扇来比喻被爱人遗弃了的女子。“骊山语罢清宵半, 夜雨霖铃终不怨”说的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描述了他们曾于七夕晚上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立下愿世世为夫妻的盟誓。后来安史乱起,唐明皇入蜀,因三军不行无奈之下于马嵬坡下令处死了杨玉环。随后官军收复了西京长安,唐明皇自蜀还京途中于栈道闻铃声与霖雨相应,痛悼故人而悲伤,遂作《雨霖铃》“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以寄哀思。
但是如果我们学习国文时稍微仔细一点的话,就会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这首《木兰花令》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谏友”。也就是说,这首词并不是爱情诗词,而是一首模仿古乐府决绝词来写给一位朋友的谏文。现在一般认为这个朋友就是指纳兰性德的知己,当时的另一位诗词大家顾贞观。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多是以女子的口吻来表达女子的闺怨和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纳兰性德既然以拟决绝词来写谏文给朋友,则这闺怨和薄情便是一种假托了:闺怨和薄情的背后,作者应有对人生更特别的见解和更深层的领悟,以成谏意。
因此,作者在词的上半阕引用了汉代“妾身似秋扇”一典,拟写下了班婕妤的闺怨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虽然“画扇”和“秋风”在凉秋之季已不再相依为伴,但此时“扇”心里想的根本不是去控诉已离开了她的“风“的薄情,而是一来假设如果与”风”当初相爱于酷夏时分的美好“初心”可以永恒就好了,二来坚信如今不再和“扇“相交的“风”,在凉秋之季依然心里有对“扇“的哀怜之“悲”。据此,作者对朋友呈现了如此的特别谏意 —-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人生道路上,很多的人情世故发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故人之间那么容易丢掉初心和不能坚守初识的美好,而往往是初心可以如故不变,只不过是人事已非、身不由己罢了。如果我们读班婕妤自己写的《怨歌行》原文:“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就可以看出,”扇”怀念的“若只如初见”的日子是与“风”刚刚相处时候的“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的美好时光,而她埋怨的是“秋节至”的“凉”, 而不是“秋风”。所以“扇”和“风”是典故中的一对,因为“秋节至凉”而导致了“风”和“扇”分开的“扇”的被闲置,而在秋凉时分里“秋风”为被闲置的“画扇”而悲哀。汉成帝对退居冷宫的班婕妤有哀怜之悲是有据可查的。《汉书·卷九十七 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这样记载到:“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希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署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主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可见汉成帝依然心念与班婕妤的初爱和有愧疚之悲,才有“善其对,怜悯之,厚加赐”的举动。
继而作者在词的下半阕引用了唐朝“骊山誓雨霖铃”一典,拟写下了杨玉环的闺怨 —-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正是因为当年在骊山七夕半夜时候立下的山盟海誓依然记忆犹新,浮在马嵬坡栈道上空的杨玉环的灵,依然能够感受到唐明皇通过《雨霖铃》这曲表达出的对她心中深深的爱怜,因此肉体虽然因他而死,但灵終不怨。据此,作者对朋友呈现了如此的特别谏意 —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生活中的我们,也许还不如那当年薄情的唐明皇,因为他至少还曾与杨玉环有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誓愿,而游戏人生的我们可能连当初真心立誓的事情都还做不到。
三百多年来,许多从事中国文学和外语翻译的人士对这首《木兰花令》的误读和误译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拟古决绝词谏友” 这个主题来先查看词里两个典故中的女主人公的怨诉是什么,然后再看词作者要对朋友所谏的是什么。另外一个原因也许是这些学文学的人,常常浪漫情调有余而治学严谨往往不如像我这种理工男,没有仔细发现这首《木兰花令》词的现代选本有一个错误在一百八十七年来被长期沿袭和被误读了下来:词中的 “却道故心人易变“在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结铁网斋刻本(汪元治编,简称汪刻本)误刻为了“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果我们去查看纳兰性德《饮水词校笺》早期的康熙三十年(1691年)《通志堂集》底本,或者如果我们国学知识更丰富一点和治学更严谨一点, 就会知道作者写“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这词句时也是用典,出自南齐著名诗人谢朓(464~499年)的《同王主薄怨情》:“平生一顾重,夙惜千斤贱。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而“却道故人心易变”和“却道故心人易变”的含意是大不相同的。纳兰性德在这首词里引用的这些典故来对朋友所做的劝谏和强调的都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要真诚地坚守初识、初心、初愿的美好,即使分开甚至死亡也終不怨。
小子不才,将这首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英译如下:
Tune of Lily Magnolia Flower
— An Imitating Chine Ancient Form of Farewell Poem to My Friend
By Nalan Xingde (1655-1685, Qing Dynasty)
If life can be as still as if two first met,
Why would autumn wind grieve the forsaken hand fan?
Frivolously our promises are often dishonored,
Yet the human fickleness not our unchanged hearts is blamed.
The love oath made earlier upon Mountain Li of mid-night,
Echoed with no regret as carriage bells tinkled on that rainy night;
How can we compare us with the Emperor of Tang Dynasty,
Who at least made the faithful vow of thorn birds and twinning tr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