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念如果是一种心灵的智慧,慧根最深的当然非禅宗六祖慧能莫属。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记载了这样一件佛家经典: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大家听了大为诧异。
慧能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故事,就是禅宗五祖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
在我看来,这两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可是,我是一个毫无佛根的俗人,加上有理工科出身的实证科学观教育,所以我无法无视因为空气流动而形成风,风进而吹动了幡的清楚可证明的物理现象,我做不到把万物当作本无一物的幻相来看待,我身处在尘世更达不到不惹一点尘埃的净念心境。
试问,如果外面风起幡动,而修禅者内心不动,那么对修禅者来说,这风幡究竟是动了还是没动呢?如果风起幡动和风不起幡不动确实都是幻相,那么二僧的心动还是不动都不应该影响和改变幻相就是幻相的事实。但作为旁观者的慧能硬要就心动与风动幡动的关系来说事,“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难道不正说明恰恰不是二僧,而正是慧能自己心动了?另外,如果说世上一切都是本无一物的幻相,都是出于人的“心动”, 那么,人心又在何处,人心又为何物?
其实如果按照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金刚经》中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还有“若见诸者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教导,佛教的境界里其实已经没有所谓的转念,因为佛的心念,本应是慧能自己理解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净念。这里的尘埃就是起心动念、分别和执着。在慧能的境界里,事实的真相就是“本来无一物”的“非相”,所有的现象包括“风动”与“幡动”,都是幻相。既然如此,我们心里既应存不必去惹尘埃的净念,也就没有另外去有起心动念的转念必要。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认真照《金刚经》说来,心念和转念的最高智慧,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也就是既无初念、也无再念、更无转念的境界。
但凡夫俗子的我,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而转念的起点和结果,既如梦幻泡影般皆是虚妄,则在佛教中无解。
还是神秀的偈语才是佛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