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星期天结束了这一期的主日学课程《阿摩司书》的教学。在圣经旧约的这一卷书的第七章到第九章里,先知阿摩司用他看到的五个异象来描述当时以色列北国所將面临的处境和上帝的行动。“异象”在旧约圣经的希伯来原文“Chazon”在英文圣经中被翻译成“Vision”。而“Vision”这词,在英文世界中很流行。好像没有一个MBA管理课程,没有一个单位、没有一个项目的管理者们,不会常常提到“Vision”这词,它指的是该单位或者项目的未来长远的发展前景和目标。 但“Vision”这英文词的常见中文翻译,在现实中文世界里却不是中文圣经中里用的“异象”,而是被港台地区翻译成“愿景”。
“愿景”这词,以前在大陆地区用得很少,和竹官同时代的人,小时候写过不少语文老师布置的“我的理想”、“我的愿望”、“我的梦想”等等为题的作文,但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人说过或者写过“我的愿景”。大概应该是从2005年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先生到大陆访问,他们各自在北大清华的演讲和同大陆领导人的会谈新闻公报和其他新闻稿中出现了“愿景”两字开始,该词在大陆才被使用得越来越多, “个人愿景”、“共同愿景”、“美好愿景”等等词语接着便大量出现了。
2006年“愿景”甚至作为了中国天津的高考作文题目,具体内容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根据一个网络调查的结果,在2006年全国17个高考作文题目中,天津的题目《愿景》被认为是最难的题目。 “愿景”和“Vision” 的使用,就这样成为了中西文化、港台大陆文化交流的一个有趣的事情。
可是无论是汉语词典还是许多人对“愿景”的解析和讨论,都往往只是停留在其表面的字意之上:愿,人心中之所望所愿;景,未来景象之预见。这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理解“愿景”意义的结果,短期来说让人不免想起了“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长久思来却不免让人茫然。
今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慢慢走进了我的身边。我周围不断有一些原本工作非常出色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失业了。兩天前,我工作的公司,把美国和加拿大兩大业务组织改组合并了。一位在公司工作了15年并负责加拿大业务的公司高级副总裁,尽管与集团公司CEO关系极其密切,尽管他是公司里平时讲Strategy(战略)和Vision最 多的一个高层主管,也因为这次改组被逼离开了公司,这样的结果连他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上个月我的一位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同学也告诉我,她与几十年的丈夫 (也是自己的初恋)早就分开了,让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安慰她。而这两天来的猪流感病毒,给不景气的世界经济更是有雪上加霜的作用。
这 些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明:我们设立和向往着“愿景”,但“愿景”却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被左右。人心中有所望所愿,实际的景象却往往成为水中月、镜中 花。不论人再有能力,再有本领,对“愿景”的意义和内涵理解再深,对实现“愿景”的愿望度、使命感和动力再大,但谁敢夸口,他能够掌管明天?而如果是这 样,又怎么去预见未来的景象?
“Vision”和“愿景”这些词的词源,既然可以被追溯到旧约圣经,或许对它们真正词意的理解,也只有从圣经里才能被领悟出来。
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想起圣经《马太福音》14:22-33里,那段有关耶稣的门徒彼得“在风浪中的海面上行走”的经历:“耶 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 怕。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罢,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 下去,便喊着说,主阿,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神的儿子。”
耶 稣基督是神,他能使瞎子看见,使聋子听见,使瘸子行走,使哑吧说话,使长大麻疯的洁净,使死了的人复活,又能用五饼二鱼使五千个男人与他们的妻孩们吃饱, 所以在海面上行走,对他来说乃是一件不稀奇的小事。使我注意的是彼得,竟然希望像主耶稣一样行走在水面上。可以说,在风浪中的海面上平安行走,正是彼得的 一个“个人愿景”。
人生旅途,如同风浪不平的大海,能够永远平安地行走而不下沉,不正是世上许多人向往的一个美好的个人愿景吗?而圣经中彼得的这段经历则很好地告诉我们,我们这样的愿景,如何才能正确地被建立和圆满地被实现。
第一,“愿景”不应该单纯出于和凭自人心中之所望所愿,而需要上帝的呼唤、保守和祝福。
彼得并没有说“我想要怎样怎样。。。”,而是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在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及至耶稣招呼他说,“你来罢”,他才“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彼得不是凭自他自我的心愿,而是凭自他对主的信心和仰望,更是因为耶稣“你来罢”的呼唤和保守,才实现了和主一样,人在水面上行走的这样一个奇妙的景象。
在希伯来文中,“Chazon”这词含有两重意义:一是“Revelation”(启示),二是“Apparition”(奇象), 两者都是出自于“Deity(神,神性)”的结果。新约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就是“Revelation”(中文翻译成《启示录》)。早期的圣经中文译者们把“Chazon”这词翻译成“异象”而不是现代人用的“愿景”,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神和神性对个人或者社会奇妙现象的出现所起的主要作用。
理解了真正的“愿景”是神性启示和奇象的结果,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愿景”能够被实现,为什么有些只不过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原来我们的“愿景”,除了自己个人的向往之外,更需要上帝的呼唤、保守和祝福。
认 识到真正的“愿景”是神性启示和奇象的结果,我们才会明白,一个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项目、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美妙“愿景”,不可能只是由一个人或某一 二个人自己出于和凭自人心中之所望所愿来决定,而是只有由上帝来提供方向。当人类体会到我们自己只是上帝创造的受造物,愿意谦卑下来,听从上帝的呼唤,并 与上帝同工的时候,一个合乎上帝旨意的理想和目标才可能形成,才能被实现而不落空。
以 个人为一个单位来思考时,就是每一个人(包括不信耶稣不信上帝的)都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景,但今天我们做为上帝的儿女和不信上帝的人的差别就是,我们今 天所拥有的理想如果是从上帝来的,如果与上帝对我们的引导是一緻的,我们的人生就会大大地蒙上帝的祝福,就会生活在一个“Purpose Life(标杆人生)”之中,并且“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
第二,当我们完全凭借自己的血气和能力去实现我们个人的“愿景”的时候,就必然面临困难和惧怕。
当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在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那一句话的时候,他必是相信耶稣不但能自己在海面上行走,而且能让称彼得也得以在海面上行走。可惜的是,过了没有多久,彼得却忘记了自己有主的呼唤、保守和祝福,回到了自我。因此,景象立刻就变坏了:“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
“人若望地,只見黑暗艱難,光明在云中变为昏暗。”(《以赛亚书》5:30)当我们完全凭借自己的血气和能力去行走人生旅途,去实现我们个人愿景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周围风起浪涌、变幻无常的可怕环境,我们便容易因此而惊慌失措。忧虑、愁苦、惧怕、失望、胆怯、疑惑,就会一齐都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境和看问题的眼光便会完全变为昏暗,我们立马觉得我们不再是走在水面上,乃是將要或者已经沉在水里面。
第三,当人信靠上帝的呼唤和保守的时候,上帝就必向我们伸手,我们就不需要惧怕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愿景”就必实现。
许多讲道人在讨论《马太福音》14:22-33这段经文的时候,都常常注重于耶稣对彼得“小信”的责备,借以提醒未信者或者基督徒对上帝要有大大的信心,不要“不信”或者只有“小信”。
我读这段经文,深深被感动的却是主耶稣对人的怜悯、宽恕和扶持。
当彼得在“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的时候,他重新想起主耶稣来,便喊着说,“主阿救我。”耶稣便“赶紧”伸手拉住彼得。彼得立时脱离了危险,可以得以重新在水面上行走,一直到“上了船,风就住了”。
我们和彼得是多么地相象:在生活行事中,我们常常凭借的是自己的血气和能力,往往只有面临了困难,让自己惧怕的时候,才又重新想起和呼喊“老天呀!”或者“上帝呀”“主呀”来。可以主耶稣先想到的并不是责备我们,而是 “赶紧伸手拉住”我们,扶持和陪着我们一起走“上了船”,直到风住平安。
上帝是这样地怜悯和宽恕我们,无论我们的信心多小,只要我们祈求,只要我们不疑惑,他就必成全。“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7:7)“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心里若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马可福音》11:23)
阿摩司只是一个牧人和修理桑树的,当上帝呼召他去北国宣道的时候,他没有因为“我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儿子(门徒)”,顺从了上帝,完成了上帝的旨意,也写下了圣经旧约的《阿摩司书》。
当去年教会要求我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执教《阿摩司书》课程的时候,我也向阿摩司学习,没有因为“我不是牧师,也没有读过神学院,甚至自己以前从来都没有认真读 过《阿摩司书》一次”的理由而推诿掉这个事工,而是相信上帝会给足够的恩典。感谢上帝,上帝真的帮助了我、扶持了我,让我圆满地教完了这四个月的《阿摩司 书》课程,也让我期间学到了许多,包括理解了什么是“异象”,什么是“愿景”。有弟兄姐妹们对我说:“你现在的主日学教学已经到了完美的地步”,“我觉得 许多牧者和神学院出来的都远不如你讲课讲得好”,我告诉他们,其实不要夸我,而要喊“哈利路亚,赞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