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或者练习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作品,都离不开分析或者使用该作品所特有的对画中自然物象的一种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语汇”,它是通过笔法、墨法、章法来体现的。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完成,主体常常要经过勾、皴、擦、染等几个基本步骤,而“皴<cūn>法”是作画者最主要的“语汇”。
“皴法”用以表现山石和树木的的立体结构,同时也皴出自然物象的纹理起伏变化。“皴法”的初步成熟和形成是由五代及两宋时期开始的。以董源、巨然和荆浩、关仝分别作为中国南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基于对南北方不同地域的山川自然景象,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最基本运笔方法“皴法”, 犹如两条悠长的链条,使中国山水画自其此传承于后世。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多以侧锋用笔为主的“斧劈皴”,笔力苍劲地表现出北方地域山川所拥有的气势雄健、坚硬方挺的力量感,如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山溪待渡图》等。与此相对应的江南山水画派的世擘董源和巨然,则采用以中锋运笔为主的的“披麻皴”,圆润含蓄地来表现南方山水的浑厚华滋和清新气朗,如董源的《潇湘图》和巨然的《秩山问道图》等。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山水画“皴法”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开拓了无比宽广的先河,特别是长、短“披麻皴”的创造和应用,为后来中国山水画在元代达到的高峰之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莫是龙、陈继儒、董其昌等人更提出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倡导“南宗”,并与“文人画”合而论之,实质上是以董源为中心。董巨之后,有黄公望、王蒙、石涛、米芾等古代大画家,近现代有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诸家,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更有所创新,进一步发展了山水画的“皴法”,确立了各自的风格,也增加了更多细化了的“皴法”,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米点皴等等。山水画家们用这些不同的“皴法”来主动表达自然物象的自然感,并使之精神层面由客观物象经过升华提炼而得以更强烈、更形象、更有美感地表现从来。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史实际上就是“皴法”的不断发展完善的演变史。
五代董源的画距离现代已相当遥远,是将近1100多 年前的古董了。其山水画卷传世的有三幅:《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和《夏山图》,皆因董其昌题跋或收藏而声誉极重。这三幅水墨设色山水横卷均为绢 本,卷高相同,而长短不一,同传于世,但风格却一致。最近几年,上海博物馆的丁羲元研究员著书著文认为:在传世的董源山水卷中,只有《夏景山口待渡图》为 董源之真迹,而看似同一系列的《夏山图》和《潇湘图》二卷,却非董源之笔,而是明代晚出的参照《夏景山口待渡图》而来的伪托本。《夏景山口待渡图》描绘的 是江南夏天的景色。开卷处干沙浅岸,坡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 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壮。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的笔法来表现出漫山的树木丛林 (下图为局部)。
很有意思的是,尽管“皴法”的地位在中国山水画中如此重要,但中国画界上上下下都一直认为,“皴法”只是中国画的一种线条的表现方法,是一种提炼和处理,它不是真实自然的重现和描摹,所以并不代表自然物象所原有的形象。丰子恺在他的《中国画与西洋画》是这么说的:“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cūn>法: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
我的中国山水画的启蒙教育是从《芥子园画谱》一书开始的,做基本功当然要花许多时间模仿书上写的各种“皴法”,但至今为止,我连中国山水画的皮毛都没有摸到,对“皴法” 是不是能够代表自然物象所原有的形象的看法,当然也一直接受的是与上面丰子恺相同的“公认”之说法见地。
这种见地,直到我夏日到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欧肯纳根地区的欧肯纳根湖(Lake Okanagan)度假而改变。
欧肯纳根地区为四面环山的一个大平原,平原中间有欧肯纳根湖。湖约150公里长,4-5公里宽,湖最深可达232米。欧肯纳根是加拿大最温暖的地区,盛产水果(加拿大三分之一的苹果来源此地),湖畔分布有大约200家葡萄酒庄园,是夏天休闲度假游泳、吃水果,冬天滑雪的好地点。
靠着GPS的引导,从97号公路下来,很快就到了早就租好的位于Peachland小镇的度假屋。木房子结构的度假屋面对着欧肯纳根湖,阶梯下面就是私家专有的细白沙滩。
放下行李,马上就忍不住坐下欣赏欧肯纳根湖的风光。位于Peachland的这一段欧肯纳根湖,湖对面是Rattlesnake岛,旅游资料上说,省立欧肯纳根山公园就在岛上。
看着面前的欧肯纳根湖和Rattlesnake岛的山水风景,我一下子吃惊了。
夕阳下的欧肯纳根湖,和上面的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的画的局部,还有下面的《潇湘图》(不管是不是董源的真迹)太像了。
更让我惊讶的是,眼前这幅活山水画,在我看来,除了用“皴法”以外,没有办法用其他任何的中国画或者西洋画的“语汇”来描述。
以镜头里的Rattlesnake岛的山石和树木为证,眼前的物象,分明就是“披麻皴”加“雨点皴”而成!
谁能够再说“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 谁能够再说“皴法”只是一种提炼和处理而不是真实自然的重现和描摹,所以并不代表自然物象所原有的形象?谁能够怀疑,古人董源、巨然创造的“皴法”,不正是他们当时师法自然之后并不抽象的结果?
更有意思的是,旅游资料上说,这Rattlesnake岛附近的欧肯纳根湖,正是公认的传说中居住在欧肯纳根湖的生物――欧肯纳根水怪(Ogopogo,在印第安语中意指水中的恶魔)的 出没之处。英国苏格兰的尼斯湖水怪是全球最著名的传说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希望能一睹水怪真面目,但也因为证据不足而引起 了许多科学家和探险者的质疑。加拿大的欧肯纳根水怪的是有关水怪故事中知名度仅次于尼斯湖水怪的,而且还有许多确定的证据。1872年,一位名叫约翰·阿里森的女士目击欧肯纳根水怪出现,根据她的描述,水怪体长有150米左右,头部像马,身躯像蛇。1926年,一条船在欧肯纳根湖遇到了这水怪,当时船上的30人都表示亲眼看到了它有像龙那样不断起伏的长躯干,起伏绵延12米长。1989年,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古生物研究俱乐部曾两度远赴欧肯纳根湖,寻找水怪的踪迹,团员也幸运地目睹水怪的出现。据描述,水怪长90米到100米,头很大,露出水面部分有好几个拱状背脊,带绿色的皮肤有如鲸鱼般。
1990年,加拿大邮政发行了一套邮票,其中一枚就是根据许多目击者共同描述的特点画下的欧肯纳根水怪模样,猛一看,其实和中国传说中的马首蛇身的龙相差不大。
皴法山水自然成。从“皴法”到Rattlesnake岛,从Ogopogo水怪到中国的龙,东西方的文化,就这样在欧肯纳根湖得到交汇和论证。造物主的奇妙,让人称颂,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