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汉书·东方朔传》)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汉武帝在其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才学之人。各地士人、儒生因此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据说用了三千片竹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东方朔的全部上书,赞赏他的气概,诏拜为郎。东方朔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东方朔共有作品二十篇。这些作品现多数已佚,仅存三篇完整的:《七谏》载于刘向编《楚辞》中,《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则在《汉书》本传和《文选》里均有记载,虽然文词稍有差异。这三篇作品中,以《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两篇最为著名。
在《非有先生论》里,东方朔假托有一非有先生在吴国作官,但“进不称往古以厉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有三年。吴王怪而问非有先生:“寡人获先人之功,寄于众贤之上,夙兴夜寐,未尝敢怠也。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之,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今先生进无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不为先生取之也。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也;见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于是趁机用历史上许多诤谏遇祸的故事,启发吴王,劝谕吴王应虚心纳谏。篇中用了几个“谈何容易”,感慨万端,意味深长,吴王于是听罢穆然,采纳了非有先生的许多治国意见。行之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洽。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于此也为了中国成语“谈何容易”的出处。
如果没有三年的默然无言,非有先生就没有办法引起吴王的注意,他的“谈何容易”的治国大略,也就无法得以实施。《菜根谭》里说的好,“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外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所以君子“宁默毋躁,宁拙毋巧”,也即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非有先生这三年的默然无言,实际上是不浮躁,不莽动,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
一切的行事尽在宁默毋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