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含永劫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一位英国诗人、水彩画家、版画家,他在其长诗《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1863)中的开头四行这样写道: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后来,李叔同(弘一法师)曾这样把这诗翻译成中文:“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弘一法师的翻译后来被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所引用。

后来,王佐良先生曾这样翻译:“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

梁宗岱这样翻译:“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在这些翻译中,我以为还是弘一法师译得最好。但是,他的翻译中有一故意的错误,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变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另外译诗也不押韵。

在我看来,把威廉·布莱克的这诗用弘一法师的译法改译成这样可能会符合诗歌的原意:

“一花一天国,
一沙一世界,
掌中握无限,
刹那含永劫。”

然而,弘一法师的故意翻译之中,是含有某种具有东方色彩的味道的。我想,这大概和弘一法师对佛家偈语“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熟悉有关。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在佛教的经典里,也常常借微小以表达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念,认为微小的颗粒里面仍然存活有微妙广大的世界。佛家讲“芥子纳须弥”,在一粒微尘中可以包容着又一个宇宙,在一颗芥子里面可以容得下须弥山那么大的一座灵山。大与小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状态,而是一种对生命领悟的状态,世界在领悟中变得宽广。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这就是俗语“花花世界”的出处来源。

而中国有句俗语“天地日月小,袖里乾坤大”《庄子·天下》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一尺之锤,日取其半,终不能竭”。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nu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的反思,达到心灵深处的境界之后的结果,中外、古今皆同。

关键是,什么是心灵?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灵。基督徒也相信,人是有灵的,因为当上帝创造了人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灵赐给了人,使人成为一个有灵的存在。人的身体本来是个毫无生命的躯壳,直到上帝将生气吹进,这身体才成为活人。当上帝收回所赐的生命气息,人的身体就要归回尘土。

正是因为这灵,使人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外形,从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里看到一座天堂,让它们构成了一个风景。

“刹那含永劫”,看这一片世界风景的心灵,因为永恒上帝的缘故,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过是一瞬间。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