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羞作无情死,
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
飞入闲窗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
也为春慵。
不及芙蓉,
一片幽情冷处浓。”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直到现在,早春开放的桃花,在人们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诗经·国风·周南·桃夭》里描写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形象,而成为了轻薄、妖冶、浮荡的象征。李白在《桃花诗》里斥其早衰,不如松树耐风霜:“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杜甫见其花落,而不见其花开,诗云:“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现代的女作家张爱玲《十八春》中,说“曼桢与世筠一错身,便错了整整十八个春天,错了十八度桃花开。”来形容人在生命中最怕的是错,错了一春桃花开,便错了一生。
然而总有那爱春惜春的人,怜惜桃花的凋零,面对那被别人视为祸水的一瓣粉红,而不起一丝的轻视。于是乎有了《红楼梦》“葬花吟”里黛玉那“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情和对爱情、青春、生命、美丽的执著,更有了清代纳兰性德的这一首《采桑子》词对桃花的至情至意的痴情、赞美和爱怜。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在北京,属满州正黄旗,为清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将其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九岁的纳兰性德与十七岁的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成婚。少年夫妻恩爱情笃,激发他的诗词创作和研读。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主持编纂了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又将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织》,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广博的学识和兴趣爱好。康熙十五年(1676年)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与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深称圣意。康熙十六年(1677年)结婚三载的卢氏因为难产,撒手人寰。纳兰伤情彻骨,词风为之大变,所谓“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使其词到了几乎是无词不泪的地步。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时,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晦已丑(1685年7月1日)纳兰性德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的这一首《采桑子》词,《纳兰词》没有注明写作时间。但这首词在纳兰性德所写的以《采桑子》为词牌的众多词中,排位较前,另外从其词文内容看来,我想,应该是写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左右,他的新婚之后。
《札记》中的《月令》篇写道:“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苏轼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谢枋得写到“桃红又是一年春”。由此看来,桃花的开放是春天真正来临了的标志。白居易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诗人眼里,桃花是春天的花朵,代表了春天的快乐,沁发着春天的芳菲,桃花在,春即在,那怕是人间已过四月。而纳兰性德的这首《采桑子》词的上阕“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写的却是春阑花残,桃花被东风吹落,飘零殆尽的事情。桃花在完成报春、护春的任务之后,并非无情埋怨般地死去,而是感激着东风,娇红的花瓣,飘飘落落,散落入窗,依然想到的是,自己还可以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最后春光。纳兰性德在前人描写了桃花报春和护春之后,写了桃花以最后的生命来安慰他人心灵的春天之美德。因此看来,当年崔护在其写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的诗歌中把最沧桑、最无情的骂名留给桃花,是一个多大的误会!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词的下阕是因景抒情。先点出纳兰性德为春残而懊恼,而慵懒无聊。东阳,地名,在浙江。这里指沈约。因为沈约曾出任东阳太守。《南史·沈约传》谓沈约与徐勉书云:“百日数句,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革带移孔,指人消瘦。李商隐有诗曰“瘦尽东阳沈姓人”。此处为纳兰性德自比沈约,描写自己懊恼、慵懒、无聊的心情。下片略切病状,接以结句,翻起新意。“不及芙蓉”,懊恼、慵懒、无聊的心情大概是因为纳兰因病没去参加殿试的结果。不及芙蓉句,用芙蓉镜典,便是蜀中老妪“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的故事。《太平广记》第一百五十五卷里记载唐朝 丞相李固言在元和六年的时候,科举考试未中去蜀郡,遇到一个老妇对她说:“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二十二年后当宰相,并且将镇守蜀郡,我这次看不到你当官的荣耀了,我想将女儿托付给你照顾。”第二年,李固言果然考中头名状元。诗赋有人镜芙蓉之目。二十年后,李固言受到皇帝的重用。当年的老妇来拜访他,李固言将她忘记了。老妇提醒他说:“蜀郡老妇,曾经嘱托过李大人的。”李固言想起了当年的事情,穿着官服拜谢了老妇,将她请到大厅里,见了她的女儿,坐下后老妇又说:“当将军做宰相是一定的了。”李固言为她摆设了丰盛的酒宴,但她不吃,只喝了几杯酒,便要告辞。李固言留不住她,她只是说:“一定要照顾我女儿。”李固言送给她金银衣物,她不要,只是拿了李固言妻子的一枚象牙梳子,要求李固言题字留作纪念。李固言将她送到大门口,她便走得不见了。等到李固言去镇守蜀郡,李固言的女儿嫁给了卢家所生的外孙子,九岁了还不会说话。一天他忽然摆弄毛笔和砚台玩,李固言逗他说:“你还不会说话,拿笔砚有什么用?”这小孩忽然说:“只要照顾成都老妇的宝贝女儿,还愁什么笔墨砚台无用。”李固言忽然想起从前的事,随即派人分头寻找老妇的女儿。有个姓董的女巫,自称是金天神下凡,就是老妇的女儿。她说:“要叫小孩说话,应祈求华岳三郎。”李固言按女巫所说的去做,小孩从此能说话了。”纳兰性德在这里,既用《太平广记》的故事描写自己因病没去参加殿试后的苦闷,也用幽香之芙蓉来指飘落之桃花瓣,用以作自己的反衬,既加深加浓了词中伤春之意,又含风流自赏,自怜幽独的苦情。
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纳兰性德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局面。这不仅因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其思想的深沉,风格的清新,抒情状物的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也是重要原因。这等以自然之舌言情而别开生面的水平,由纳兰性德这一首写桃花的《采桑子》词可以看出。我想,他从这一首早期写的《采桑子》词中显示出来的“一片幽情冷处浓”般的多情,正是纳兰性德后来对爱情的谨守的预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