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诗经·周颂·小毖》)
这一年里来,因为探索姓氏的来源,知道我这个姓氏的祖先,可以一直追到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使我对中国周初的历史有了留心。夏日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里,对周朝的发展史又有了新的认识。西安回来后自己又读了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不少论文。
武王伐纣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商纣王施暴政于民,不得人心,武王乘机征讨,双方于牧野血战一日,武王大获全胜,从此,一个新的王朝——西周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然而,关于武王克商年,历史上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据《尚书·金滕》,武王在“既克商二年”的某日得病,经周公祈告,次日即病愈,又说武王死后,国中发生“管蔡之乱”,但没有提及武王的卒年,因此后世学者对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数有争议。据梁玉绳《史记志疑》统计,有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等异说。但文献记述武王史事无超过四年以上者。东汉学者郑玄在其《诗谱·豳风谱》中提出,武王克商后在位四年;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日本高山寺《周本纪》钞本,武王于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取此说则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取此说则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天文推算的公元前1046年说与此正相符合。此说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武成》、《召诰》、《洛诰》历日、《国语·周语》伶州鸠语等也能相容,是三说中符合条件最多的一种,故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者们把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而把周成王元年定为公元前1042年。
由此而来,我自己的这个姓氏的开始,应该是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040年),而我的家谱从公元前1040年到现在的2004年应该是有3044年的历史了。
《诗经·周颂·小毖》这首诗,据说是成王在平定管蔡之乱后所作,也是中国成语“惩前毖后”的出处。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由于他年纪幼小,故而由叔叔周公摄政,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成王的另两位叔叔管叔和蔡叔发动叛乱,并散布周公将不利于幼主的谣言,使成王怀疑周公。周公排除各种困难,率军东征,平定了叛乱。该诗的内容表达了成王总结教训的悔过自诫之情,并请求群臣辅助自己,以防再出现大灾祸。惩:警戒,警惕。 毖:小心谨慎。荓(pīng)蜂:牵扯,牵引。辛螫(shi):指祸害。肇:开始。允: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桃虫:一种小鸟。拼(fān)飞:上下飞舞。蓼(liǎo):一种苦草,喻陷入困境。
白话译文可以为:“我要以从往的过失为训,戒慎错误患难再到。不要去牵扯蜂房,以免祸害螫累自找。当初的一只小雀,哪知可以拥飞成大鸟。 家国多难不堪忍,又陷困境多烦恼。”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却可以防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范之途因此说起来很简单,即要时刻保持警惕,留心细小的苗头,趁苗头未成气候之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道理谁都明白,但行动起来就不会想到那么多了,防微杜进,实际上做起来有太多的制约因素。而历来因为人祸栽跟头的人,问题多个出在自己身上。所以,真正明智的人,在出了问题之时,首先是反省和检讨自己,然后再是查找其它原因。反省和检讨之后,则应该更加警惕祸从己出,在众多的假象和诱惑、陷阱面前,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谨言慎行,当机立断,采取果断。
昨天在公司里老板和我总结我过去一年的工作,批评表扬之中有鼓励和加薪,让我想起了《诗经·周颂·小毖》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