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中国古典词牌中,影响最大,唱和最多,也让我个人最喜欢的,可能应该是《金缕曲》了。
《金缕曲》原来的词牌名为《贺新郎》。据说《贺新郎》始见于宋人苏轼的《东坡乐府》。《古今词话》说,苏轼为营妓秀兰写有《贺新郎》一首:“乳燕飞华屋,悄无 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 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因苏轼这词, 《贺新郎》也叫《贺新凉》、《乳燕飞》、《风敲竹》。《苕溪渔隐丛话》不同意此说,认为“此词腔调寄《贺新郎》,乃古曲名也。今乃云取其沐浴新凉,曲名 《贺新凉》,后人不知之,误为《贺新郎》。”然而其称《贺新郎》为古曲名的根据未详。后人大都认为,苏轼的这一《贺新郎》词,借花抒怀,托意高远,冠绝古 今,若将其坐实为一官场风流故事,实乃不足凭信。而且苏轼此词句豆平仄,与后来诸家颇多不合。因此,后人用《贺新郎》这一曲词牌,一般不以苏轼此词为 准。
随苏轼之后的南宋的辛稼轩也写过不少《贺新郎》,大都展示出大丈夫悲愤感慨的豪放之气。如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 山、见我应如是”,“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另一代表作还有张元干的《贺新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表现了一种刚正不屈的性格,抒发出抑塞磊落之气。正因为《贺新郎》常被以辛稼轩为代表的这些豪放词人所用,许多后人往往以为此词调声情沉郁苍凉,只宜 抒发激越情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贺新郎》词双调共一百十六字,前后阕各六仄韵,押入声韵为佳,也可上去通押。据《康熙曲谱》,此牌属南吕宫,而南吕宫 的特征是“感叹伤婉”。龙榆生先生在他的《唐宋词格律》一书中认为《贺新郎》“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我非常同 意。
《金缕曲》从《贺新郎》改名,应该是出于宋人叶梦得的《贺新郎 睡起流莺语》:“睡起流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 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关德在《题石林词》一文中,对叶梦得词下了这 样的评语:“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本词风格婉丽,该是早期之作。从苏轼的“乳燕飞华屋”到叶梦得的“睡起 流莺语”,可见《金缕曲》不仅仅能写出壮怀激烈,更可以写出简淡中的款款真情来,这正是我个人喜欢这一词牌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毛泽东的诗词中气势磅礴,以《沁园春 雪》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但我最喜欢的毛泽东诗词却是正式记录中的他写的第一首词,《贺新郎 别友》:“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泪如雨。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 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一般正式的观点,都认为这首 词是毛泽东早年写给爱妻杨开慧的,以表离别缅怀之情,近年来有人考证说毛泽东这词并非写给杨开慧,而是他人,而词中“重感慨,泪如雨”是出版时候被改写为 “人有病,天知否”的原词文。
《金缕曲》在中国词坛上盛行的时光,从明末清初开始。当时民族、阶级矛盾的尖锐,使衰微了几百年的词 得以了新生。明末清初,以曹尔堪为领袖代表的一代词人开始探讨在词中寄寓亡国之痛,形成柳洲词派。柳洲指今嘉善魏塘镇一带,外延可包括今上海金山、松江部 分地区。明末嘉善是清流名公辈出之地,与阉党斗争而惨遭迫害。邹抵谟《远志斋词衷》里说“词至柳洲诸子,凡二百余家,可谓盛矣。”清朝康熙十年 (1671),曹尔堪在北京的秋水轩首唱开题,发起了一场被后人称为“秋水轩倡和”的《金缕曲》酬唱活动。秋水轩系当时孙承泽(官至吏部左侍郎、左都御 史) 在北京家中别墅。秋水轩位于都城西南隅,今北京宣武门外琉璃场附近,后孙公园一带。“秋水轩倡和”活动有当时著名的二十六家词人参加,有词坛元宿龚 鼎孳推波助澜,周在浚主持征集汇编,蔚为大观。而参与倡和的范围更遍及全国,词人词作无数,包括著名词人顾贞观、纳兰性德、陈维崧、陈维岳、宋婉、曹贞吉 等,词作三百篇以上。最后辑录成的《秋水轩倡和词》,共收二十六家近一百八十首词《贺新郎》,词非一题一境,皆以“卷”字韵起,以“翦”字韵止,分别用“ 卷,遣,泫,茧,浅,展,显,扁,犬,免,典,剪”韵写成,可谓“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曹尔堪自己写了七首,表达自己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遭遇 (他曾被逮下狱)及国破代易、仕途宦海艰险的感慨,其首唱开题词(阙文以X代替)为“《贺新郎》(雪客秋水轩晚坐,柬檗子,青蔾,湘草,古直。六月二十 日):淡墨云舒卷。旅怀孤,郁蒸三伏,剧难消遣。秋水轩前看暴涨,晚露着花犹泫。贪美睡红蚕藏茧。道是分明湖上景,苇烟青,又似耶溪浅。留度暑,簟纹 展。 萧闲不羡人通显。笑名根,膏肓深病,术穷X扁。衮衮庙牺识破,回忆东门黄犬。沧海关,吾其知免。埋照刘伶扬酒德,倒松醪,好把春衣典。词赋客,烛 频剪”。“秋水轩倡和”之后,“词场一时之盛”,《金缕曲》词创作在清初迅速推广普及,一直到民国初期,仍余脉不尽。
说到《金缕曲》,就不得不提到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以词代书”的故事。这两首词,还有与它们有联系的纳兰性德写的《金缕曲》词,共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关友情的典章。
清顺治十四年(1657)间,发生了三次科场舞弊案,分别为顺天乡试案、江南乡试案和河南乡试案。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当年参加了江南乡试中举,因 此被卷进了这科场案。案发后,顺治皇帝大怒,于次年将该科已考中的所有江南举子押解至北京,由他在中南海瀛台亲自复试,复试合格者保留举人资格,不合格者 治罪。两名主考官被斩,十七名同考官处绞。吴兆骞系著名江南才子,被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少有隽才亦傲岸自负,愤然拒绝复试,因而下狱。后虽经礼、刑 两部多次严审,查明吴确无舞弊行为,但仍被流放宁古塔(今天的黑龙江),一晃就是十八年。吴兆骞从塞北苦寒之地给他的至交好友顾贞观写来一信:”嗟乎!此 札南飞,此身北滞,夜阑秉烛,恐遂无期。唯愿尺素相通,以当把臂,唱酬万里,敢坠斯言!”顾贞观感慨之下,作了两首《金缕曲》: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 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扎,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夙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 剖。 兄生丁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辞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 顿首。”
顾贞观,号梁汾,也是清初著名的诗人。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早年担任秘书省典籍,因受人轻视排挤,忿而离职。顾在四十岁 时,又一次上京,经人介绍,当了二十二岁的纳兰性德的家庭教师,两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引为平生第一知己,成为忘年之交。顾贞观给吴兆骞的这两首《金缕 曲》字字锥心,句句泣血。纳兰性德无意间见到这两首阕词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认为古来怀念朋友的文学作品中,李凌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 《思旧赋》,才可与这两首《金缕曲》鼎足,决心参予营救吴兆骞的活动,并且感慨万千,挥笔而就,给顾贞观写了一首披肝沥胆的一首《金缕曲 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全词情真意切而神韵不失,不加雕饰而直抒胸怀。人生现实的悠悠不平,面对真诚的友谊,足可以“冷笑置之而已”!而“一日心 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已然超脱生死。据徐釚在《词苑丛谭》中说,此词一出,“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 词》者。比之“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柳屯田,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此纳兰性德为吴兆骞之事尽心竭力。纳兰性德之父当朝宰相 纳兰明珠,老师徐乾学,都曾受纳兰性德之托向当时的康熙皇帝进言,终于在几年后使得吴兆骞返回京城。而纳兰性德根本就不认识吴兆骞。吴兆骞回到京城,到了 相府,看见斋壁上赫然题着:“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泪流满面,痛哭失声。当时的人把顾贞观的两阕词称为“赎命词”。一个名叫顾忠的人写诗记这事 道:“金兰倘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