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孔子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高徒,但只有年轻弟子颜回一人能够得其精要,成为孔子的第一高足。《论语·为政篇》里说,孔子说:“我和颜渊讨论一整天,他都默然不言,毫无阻碍之意,感觉起来好象他是笨笨的。不过以后私下观察他的日常言行,却也能充分发挥我所教导的道理。颜渊其实并不笨啊。”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什么,不是看我们在学习中是不是有什么精采的问题或成绩,而是看我们能不能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孔子也告诉我们,有时光凭一个人表面的言行,并不足以真实的了解他。必须还要能更深入地观察,收集更多的信息,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
颜子在学习中的默然不言,是因为他深得孔子在《论语·述而》里所提倡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求知学问态度之要义的缘故。《吕氏春秋》记载道:“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孔子此句意指: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对此评价说:“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则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默而识之”的“识”读“志”,是“记”的意思,是说在学习时候不言而记于心,学到的东西只记于心,不加炫耀。到我们真的在学了知识之后能“默而识之”然后再充分发挥所学的时候,我们便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颜子一生从不骄傲自满,俭朴好学。《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曾问颜子将来如何做人,颜子说:“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治长》),意思是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颜子的言行,乃是对孔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的实践。正因为颜子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样的慎言谦恭的态度,所以他的学业、德行、修养都进步很快,因此备受孔子称赞,成为了孔子得力的助手。孔子说:“吾见其进也,末见其退也”(《论语·先进》),称之为“圣士”(《韩诗外传》卷七“景山言志”)、“圣人”(《说苑·辨物》“颜回识鸟音”)。颜回在40岁的过早去世,使孔子有“天丧予”的绝望,见《论语·先进》“噫!天丧予!天丧予!”
一切学问尽在默而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