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然无言。一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灵鹫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简称灵山,或称鹫峰。一日,百万人聚会于灵鹫山,欲听佛主释迦牟尼宣讲。座中大梵天王,手持金色大婆罗花供佛,并舍身为佛座。释迦牟尼受此花与座,默而无言,只是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示众一圈。众人皆罔然,因为谁也不懂释迦牟尼这一个动作是何意。唯独有一弟子,迦叶尊者,于无言之中悟知佛意,在释迦拈花后,面露一笑。释迦牟尼见后,便说“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他可以把法门交付给这位悟道的弟子迦叶了。付法后,释迦牟更告示诸弟子,迦叶尊者来日当成佛,今则堪为世间师,佛灭后,众比丘皆应依尊者入大乘门,修行佛道。据说,这就是佛家禅宗的开始。
迦叶尊者的这一笑,不仅是于默然无言之中悟知佛心,亦是了悟自心。释迦牟尼说传予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其实非有所传,而是释迦与迦叶的印心。“前佛后佛,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对应着心法,佛与众生没有什么不同,其实都是难以用言语诉说清楚的。为了要引众人领会佛道,释迦牟尼不得不要宣讲上课。但是言说非心,会亦无言,故以心传心,乃最直接了当的方法。尽管后来有人对佛家禅宗起源于“拈花微笑”这一故事有所质疑,但不能不承认,默然无言间的“拈花微笑”和“以心印心”,和禅宗传佛心宗的确是一脉相通的。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四十二章经》)。这段经文,用现代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佛说:有人听说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对人,故意骂佛,佛却默然不答。等到骂完了,佛问:你送礼给人,别人不接受,礼物是不是还该你自己所有?那人说:当然是的。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影子跟着形体,是永远不可分离的。所以要谨慎,不要作恶。”
一切禅意尽在默然了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