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知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the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这句西方的俗语,两天前无意中又听到了有人这么说,让我心中顿生感触。
骆驼有单峰驼(dromedary)(也叫阿拉伯骆驼Arabian camel)和双峰驼(Bactrian camel)两种,是可以负重致远非常强壮的动物。一只骆驼一般来说可以背驮五百公斤重的东西,一天可走一百英哩的路。但是,要是人们不断往一只骆驼背上添加东西的话,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达到它所能承受苦背东西的饱和点,那怕再多加一根稻草也会压垮了它。英文格言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 camel’s back 意思是指最后的小负担也会弄垮了全部,小事可以酿成大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人们也常常把这格言简化为the last straw,指的是会让一件事无法再忍而爆发的关键事物。
因积累之故,量变可以导致质变,以最后一根稻草之轻,竟可以压垮骆驼,这告诉我们至少两方面的道理。
一方面,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份。
《战国策》(卷十一齐四)中有一段讲战国时代齐宣王和颜斶的故事。宣王要拜颜斶做老师,说:“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只要颜先生收我为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饭食有牛羊猪肉,出外可以坐车,并赏给你妻妾子女美丽的衣服。”)颜斶辞谢齐宣王的美意,答道:“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吃饭时慢慢的咀嚼,等于吃肉一样;走路时慢慢的前行,等于坐车一样;安分守己,不去犯罪,当作尊贵;清净自守,凡事以理去做,当做快乐。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而去。《战国策》对此评价说:“斶知足矣,归反扑,则终身不辱也。”智者颜斶,深知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能知足、看人做事不过份,才不会受世间的侮辱。
圣经里的《罗马书》十二章3节里,保罗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和颜斶之理相通。圣经里的《传道书》第七章16-17节说:“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所罗门在这里劝勉人,要行公义却不要过份公义乃至于得理不饶人,要智慧却不要逞强,好像跟人争竞一样。凡事要合乎中道,好的事情也要知所节制,以免顾此失彼。
另一方面,不可看轻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小处也不可随便。
小时候听过有人吃馒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一个饥饿的人,吃了一个馒头,不觉饱。于是他吃了第二个,吃完第二个馒头,他还是不饱。于是他吃第三个,第三个馒头吃完后,他还是没有满足。所以他吃了第四个馒头,吃完第四个馒头后,他满足了。这个人对自己说是第四个馒头使他饱的,所以下次他饿了的时候,他只吃第四个馒头。有一回他又饿了,吃了第四个馒头。当他吃下第四个馒头后,他才发现只吃这第四个馒头是不能使他饱足的。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和吃完三个馒头后的第四个馒头,都是相同的。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努力,无论事情大小,都一定要认真积累,不能放弃,放弃铺垫。相信量变可以导致质变,以最后一根稻草之轻,可以压垮骆驼,以最后第四个馒头,可以带来生活事业的饱足。所以我们不能因错小而为之,因事小而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