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回老家,个人在人文上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了解到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1017-1073 )的《爱莲说》一文是作者在我的故乡江西赣州雩都罗田岩写就的。
以作太极图、撰《太极图说》和《通书》而著名的周敦颐原名敦实,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湖南道州营道县(今道县)人。晚年居庐山莲花峰下,筑室讲学,取营道故里濂溪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他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以“诚”为“人极”,“主静”、“无欲”才能“立诚”,达到道德最高境界。周敦颐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周敦颐据说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老师。二程之后,南宋朱熹为周敦颐整理出《太极图说》和《通书》40篇,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并编有《周子全书》。朱熹视周敦颐为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名声因而逐渐大起,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从长沙岳麓书院文庙的一楹联可见:“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后来,帝王们也将他尊为人伦师表。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正式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初七,时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的周敦颐邀了同僚钱、沈二先生以及书法家、雩(于)都处士王鸿同游赣州郊外的于都罗田岩,并兴致勃勃地题刻了一首七言绝句《游罗田岩》赠以王鸿。诗曰:“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路云外入松阳。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雩都县志》载:“宋周子倅虔州,行至雩都,嘉祐癸卯(1063年)正月七日,邀余杭钱建侯、四明沈希颜、雩都王鸿游罗田岩,赋诗刻石。”《周濂溪集》载:“(嘉祐)八年癸卯,先生时年四十七,在虔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四明沈希颜,游罗岩。正月七日刻石”。“沈公者,令邑也,因建濂溪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四月壬申朔,英宗登极,以恩迁虞部员外郎,仍通判虔州,追赠父桂岭君爵郎中,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也就是说,在1063年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再游罗田岩,作《爱莲说》并将此文题上石的,至少有两人,即钱拓、沈希颜。钱拓,字建侯,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任雩都知县,其时已卸任。沈希颜,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任雩都知县。《雩都县志•名宦传》载:沈希颜,字几圣,四明人,嘉祐中任。质性谦和,廉直公恕,兴学劝农,平讼宽赋,三年百废俱兴,吏民畏怀。而王鸿(1023—1075年)是雩都县人,生卒不详。字翼道,王羲之第二十四世孙,博学善草书,北宋书法家和理学家。
《爱莲说》全文如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原文据清仪封张伯行正谊堂木刻《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之八)
现代译文可以是:“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却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周敦颐短短的《爱莲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成为中国文学遗产的一个瑰宝,一篇具有高尚道德、文采光华的名篇。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爱莲说》的创作地点则由于缺少足够材料而依人而云。一说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到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时写下。《1993年《南方文物》第一期詹开逊先生的《周敦颐与濂溪书院》一文中说:“周敦颐晚年又返回江西,知南康军。‘陋于希世’的他,在府署东侧掘地种莲。每至盛夏,一池莲花竟相开放,缕缕清香随风飘逸。陶醉于此情此景中,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另一说认为《爱莲说》作于湖南郴州。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周敦颐任郴县县令,后调桂阳(今郴州汝城县)县令。在桂阳任职四年,调任京城大理寺丞。他在郴州官廨亲辟莲池,自种莲花,写出《爱莲说》。还有一说认为是在江苏镇江南山,说周敦颐因年幼丧父,随母来镇江寄居舅父家,平日与鹤林寺和尚寿涯友善,曾借住寺中读书,写下《爱莲说》,但没有具体的时间。如今说《爱莲说》作于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赣州于都,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之时,则又是一新说,来源根据出于《雩(于)都县志》。
为了验证这一新的说法,我做了许多文献调查。谢选骏的《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中国理学研究)一文中指出:周敦颐“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周敦颐十五岁时,其父去世。公元一零三一年,十五岁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赴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二十四岁,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任命为洪州府宁县主簿。一零四四年调任南安郡司理参军。一零四六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就是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与之交谈,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师受业。是年冬,调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一零五零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赏识和推荐,于一零五四年改授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一零六一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一零六八年,转虞部郎中。。。次年移知南康军。一七零二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五十七岁。”“《爱莲说》写作于一零六三年。”《湖南省志.人物志》(上)指出:“周敦颐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为官30年,职位较低,俸禄不高。讲学授业,为一代儒学大师。其立学旨在教人如何做“圣人”。二程就学时,教以寻求孔子、颜渊做圣人之“乐处”。并提倡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等说。所到之处,必畅游名山胜水,以吟风弄月为生活乐趣。47岁时作《爱莲说》,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况。”。这两者记载和《雩都县志》是一致的,证实了《爱莲说》作于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赣州雩都,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之时的说法。
周敦颐在《爱莲说》实际上写的莲花不过是一个比喻,他写的其实是人,写人的一种人格,一种风格和一种精神。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人格或者风格,是千古以来让人们赞叹向往的。周敦颐的莲花之喻取自佛典,“出淤泥而不染”表明了禅的伦理价值和精神。佛教上常常以莲花比喻禅的清净无染。如《华严经玄记》曰:“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又说:“如莲华,在污泥不染”。《涅槃经》卷十四说:“如水生花中青莲花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无量寿经》卷下说:“清白之本具足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而与禅的关系更为密切的,则是《维摩诘经·佛道品》所使用的著名比喻:“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却曾与当时的著名禅师如东林常总、晦堂祖心、黄龙慧南、佛印了元等密切来往,习禅很有心得。周敦颐对宋代理学在伦理思想方面的贡献,其所提倡的修养身心的内容和方法,都因此受到禅的很大的影响,并糅合了儒家、道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当然我们不能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些禅经直接过来的,而只能说这些思想给了他以启发。这些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的也为理学核心的人格修养,就是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形成对于道德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写就了《爱莲说》。
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佛教上形容为“五浊恶世”。五浊者: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因为这个世界充斥着矛盾、不平,人们的困苦、惶惑、烦恼无有底止。千百年来人们欣赏《爱莲说》这个比喻的缘由,是因为虽然古往今来,大家钦佩、敬仰以至去身体力行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但对千千万万平凡的我辈来说,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却是如何在“五浊恶世”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把握住自己,不受外界恶劣、丑陋事物的污染而“安身立命”,这包括物质上的“穿衣吃饭”和精神上的“安定祥和”。
禅的“在污泥不染”和《爱莲说》中所赞赏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些论述,触及“净染”,也正回应了上面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禅提倡安于淡泊、薄于利欲、执著人生而不忮不求的“清净自性”。佛教指出人性本自清净,但会染污;虽会染污,却又并不损害自身清净。染污有两种,一为欲染,二为惑染。“欲”是生理要求,“惑”是邪见障蔽。二者都是垢,所以要“灭染成净”。只有无欲、治惑,才能现净理,才能呈露自性清净。中国大乘佛教的精义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用现代“人间佛教”的语言,就是要“净化自己,利乐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维摩诘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对坚持出家的僧侣主义,主张统合世间与出世间。它发展了大乘佛教的菩萨“住世”思想,要求在五浊世间实现“自度度人”的弘愿。经中的主角维摩居士对于追求出世解脱的“声闻”弟子(即所谓“小乘佛教”信徒)极尽嘲讽抨击之能事,称他们为“败种”、“败根之士”。他要求“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断烦恼而得涅槃”,要在“贪、嗔、痴”“烦恼”充斥的世界里发起佛性。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融汇佛家学说,以“出淤泥而不染…”来说明“净化自己”,“清净自性”,以实现至圣至美。淤泥可比世俗人欲,为达至善之境,需去污存净,去欲存诚。
然而,要在“五浊恶世”中“净化自己,利乐人群”,或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去欲存诚,达纯粹至善之境,这关乎人生修养的大节,正又是平凡的我辈极不容易做到的。别的甭说,就说这去口欲一说,竹官就永远做不到,见到好吃的肯定是要吃的。说到底,禅的清净自性也好,理学的去欲存诚也好,都是要人们只依靠自己的努力、聪明和骄傲而去消极地苦苦强求修身。
而如果照《维摩诘经·佛道品》的说法:“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没有淤泥,就没有美丽的莲君子。所以,现代画家黄永玉,在其画的《湘荷在水》上,写了一大段题跋,一反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宏论,指出“云梦八百里湖底尽是污泥者,渗水之土地也。万物赖其休养生息”。这位擅长画荷的艺术家,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一切。“人民、土地、祖国、故乡,世人之大母亲也,一朝得意,娘老子不认者,即周某言下之君子……”
因此我还是比较认同基督教积极乐观的对面世的看法。首先,基督教也鼓励基督徒过有一个分别为圣的圣洁生活。“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得前书一:15、16)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是当我们临到冲突、纷扰、艰难、试探和试练等患难时,才或快或慢地长大的。但是有一天,这些都将成为过去,那时我们就要成为完全的圣洁。“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翰一书三:2)。其次,基督徒过圣洁生活不单单靠自己的修身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打开心门,依靠圣灵的引导和帮助,把生命建立在基督的磐石上,就可以靠他完全得胜。“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上帝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灵祭。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彼前二:4 – 8)。基督教也认为我们遇到的任何困苦、惶惑都有神的目的,也可能是试炼,不一定都要被视为不好的“污泥”,而是为了让“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八章:28)。这“万事”可以是从至微的事到至大的事,从至可爱的事到至可怕的事。“耶和华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有慈爱。”(诗篇一四五:17)最后,基督徒可以因为信心而战胜罪恶。使徒保罗说:“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罗马书六:11)他说罪不应再在我们必死的身体内辖制我们,这是指当我们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的事,并因信将我们的生命完全、毫无保留地交给圣灵来管理的时候,基督就坐在我们心里的宝座上。没有人可以将主挪去,圣灵就在我们里面结出“圣灵的果子”来。我们因此不再是按世人的行事原则或习惯而行,乃是因着他的恩典得到改变,在基督里活出新的生活来。
今天我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不禁也想起和莲有关的另外一个读书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月光下的荷糖边上,朱自清先生忽然领悟到人生的一种沉静的境界。他觉得:“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朱自清先生所记《西洲曲》里的句子也清纯动人:“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古今两大名家不约而同,写的《爱莲说》和《荷塘月色》所描叙的都是同样一种境界:人生一世,我们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片精神上的纯净家园,培造象莲一样清香,隐隐地透到我们心地的深处。我想今天自己读《爱莲说》的意义,应该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