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Lilian在最后的关头还是和Sam来到家里,要我在她做的陶艺上在上釉之前写字。给郭定弟兄做的鱼版上写“得人渔夫”好像是顺理成章,但在漂亮的莲荷青蛙陶盘上写字是个难题。
古今说到莲荷,都赞到“出淤泥而不染”,说写得太多,未免太俗。而众多的诗词谈莲荷,都写得要么太苦要么太艳,以晏几道的《蝶恋花》为例:“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就是苦艳都全了。
最后写了晁补之《永遇乐》的“芰荷池小,长夏清暑”八字,正好和有莲花青蛙的小小荷池相适,也喜欢这词句的轻闲自得。《永遇乐》全词为:“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长夏清暑。燕引雏还,鸠呼妇往,人静郊原趣。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试起绕园徐步。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 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数点幽花垂露。东里催锄,西邻助饷,相戒清晨去。斜川归兴,翛然满目,回首帝乡何处。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
少年才子晁补之(1053-1110)为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巨野(今属山东)人 。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等职。主张以军事力量收复石敬瑭献给辽政权的幽蓟十六州。年十馀岁,即受苏轼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看到荷,就联想到我所喜欢的八大山人朱耷的《荷石水禽图》。此幅《荷石水禽图》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八大山人曾自云: “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可见其画荷是观察入微,静观悟对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妙趣自成。
上次在南昌青云埔八大山人的故居看画已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去年大学同学聚会,有同学从南昌给我带来《八大山人画邮票集》,正窝我心。中国的山水、花鸟、竹木国画在小辈我等看来,有太多的个人的心理拘束,有的意境尽管有余,但和西洋画比起来,物体形象又大多常常比例不对,但八大山人朱耷的画一直都让我喜欢。朱耷(约1626一约1705),明亡后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个山、驴、驴屋、掣颠等,江西南昌人。弃僧还俗后取号八大山人,以前的字、号一概不用。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祖父、父亲均为书画家。明亡时。年十九,国破家亡之痛甚切,装痴扮傻,佯作哑子。性孤僻,借诗文书画排遣郁闷。擅画山水、花鸟、竹木。山水师法董其昌,兼及黄公望、倪瓒,画风枯索冷寂,凄凉悲清。花鸟画极富个性,成就卓著。师法林良、徐渭、陈淳等写意花鸟画诸家,其花鸟画简练、夸张,大多缘物抒情,如画鸟、鱼,作“白眼向人”状,以抒愤世之情,署款“八大山人”,连笔如“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亦擅书,淳朴圆润。他的绘画在当时影响不大,师之者仅牛石慧、万个等人,但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刻的, “扬州八怪”、 “海派”以及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均深受熏陶。
芰荷池小,长夏清暑。陶和画给夏日带来了一丝丝清凉和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