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孤独

昨两天上班的路上换了一盘CD听,第一首歌正好便是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她3月6日的个人演唱会不知道唱得怎么样?多么想我也能静静地坐在那里,亲耳听她唱这首歌。

听多遍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并不是因为她唱得多么地好。严格来说,她和许多企图两栖兼红的视唱明星一样,也许演戏有点才,但唱功并不突出。听她的歌,也许是因为她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我心里的靠近,但引起了我对人性之孤独的又一次思考。

孤独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物质的一面,又有心灵精神的一面。上帝造人的时候,先是按照神的形象造了亚当,然后又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来造夏娃。后来夏娃和亚当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犯了原罪,上帝的惩罚之一就是女人要受身体怀孕生育的痛苦。从此人类有了身体物质的一面的继往开来,有了每个人自己肉身的父母。人类这身体物质的一面是来去过程中都有陪伴的,从一开始的千万个精子陪伴着唯一的那个赛跑,直到它和卵子的结合,到后来我们父母的抚养呵护、身体另一半的陪伴爱恋,子女骨肉的息息相连,再到我们死去时骨灰和大地的做伴。

然而我们心灵精神的一面本质就是孤独的,除了当初上帝造人时给吹的那口气以外,我们没有别的所有。因此我们的心灵精神的一面一直都在寻找着我们心灵上的父亲。在找到永生不死的心灵之父之前,我们的心灵一直就是孤独的。泰戈尔曾说过:”一个人是一个迷, 人是不可知的。人独自在自己的奥秘中流连,没有旅伴。” 我相信,泰戈尔这里所讲的人、迷和奥秘,指的是人的心灵。这世上有许多事情,不管是如何的一个迷,本该由我们自己的心灵独自占有的。

孤独是我们成长的象征,也是我们成长的需要。

孤独诞生于在人的成长的过程中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回顾一下我们的成长过程。小时候一直有着父母亲人的呵护和操心,那时我们觉得温暖、安全。但是,从某一天开始,我们突然变了。变得不愿意让父母管了,变得不愿意轻易和外人交流了。因为那时我们发现,在我们心灵深处,有一处是这么地不安,是这么地没有归属,于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孤独。

也是从我们自己选择了孤独那一天起,我们开始长大了。我们开始意识到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开始逐渐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开始走向成人式的独立。长大成人后,我们慢慢离开父母亲人,进入学校,进入社会,进入工作,走近一个个陌生的人群,投入一个个新鲜的环境,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又欠缺独立的能力。此时我们或遭遇失恋、失意,或有人人之间时空的隔离,或有亲人逝去,感情无处寄托。。。种种不一,这些成长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最深切的感受便是孤独。

正是因为经历和承受着这些不能得到满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产生了我们面对孤独时候的许多消极面:寂寞、空虚、无助,消极、无聊、郁闷、恐惧、不安、忧愁、悲哀、抑郁,甚至绝望。生活中没有人与我们同在,我们在生活中是孤独的;思想上没有人与我们共鸣,我们在思想上是孤独的。事业上没有人与我们合作,我们在事业上是孤独的。感情上没有人与我们依恋,我们在感情上是孤独的。更可怕的是一个人独处,在缺乏社会和他人约束的时刻,我们被压抑的欲望和恶念蠢蠢欲动,一念之差就会酿成可怕的错误,甚至造成无数的罪恶。因此圣人孔子说“君子慎独”-独处的时候不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放纵自己。然而君子毕竟是少数,圣人就更少。

但生活中每经历一次孤独,其实都能带给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很多自身的潜能,但因为我们有他人陪伴,助长了我们的依赖感,使我们丧失了许多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我们在热闹快乐的时候, 也不会想到也无法静下心来开发我们生命的潜能。当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某些变化,在孤独寂寞之时,我们失去了往日的依靠,我们才会去思索,去创造,去寻找安慰,去为我们的苦闷寻找出路,去调动我们自己的一切潜能去解决问题,应付困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就会得到增长,就会变得独立。于是我们经历每一次的孤独,都带给了我们每一次的成长。

面对孤独的三种境界。

既然明白了孤独是人类无法避免和与生俱来的本质,又是我们成长的象征和需要,我们面对孤独的心态就可以也应该完全平和下来。坚信和实践着每一次孤独给我们带来每一次的成长,我们每一次的个人成长又反过来增加了我们面对下一次孤独的能力。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面对孤独,逐渐升华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第一种境界,是我们不再怕面对孤独,而是正面地、积极地和从容地面对孤独,执著坚强的生活走在人生地道路上。

我们首先对孤独顺其自然。

面对孤独,我们不再苛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我们尽量宽容别人,不再求全苟同。在我过去一贯的意识中,爱是可以消除孤独的。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尤其是朋友、亲人和爱人之间,更应该是心灵相通和相互理解的。但既然孤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每个人都有一个孤独的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面对自己的孤独。因此,要求别人完全理解我们自己是无理的和不人道的,而我们能完完全全地去理解另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平时所谓的理解,只是针对某一件事达成共识。我们渴望爱,渴望被理解,因此才去寻找有着共同思想的人,争取在更多的点上达成共识。

爱因此不可能可以完全消除我们孤独,我们也不应该要求朋友、亲人和爱人之间的完全理解。爱是一种感觉,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是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前提的。所谓宽容和尊重,是在不能理解对方的情况下,去宽容和尊重对方,如果真正理解了,也就用不着宽容和尊重了。因为孤独是本质的和永恒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都会是暂时的和片面的。而所谓的心心相印,也应该是在某一个范畴之内的,而不能是完全彻底的。因此我们和他人,即使是和朋友、亲人和爱人之间有某些东西无法沟通,也应该是正常和必然的。既然我们走到了一起相处,那么我们必然在某一些方面能够很默契地沟通。如果我们因为那些不能沟通的东西而选择别人,那么,这新地关系中也一定会有新的另一些东西无法沟通。关键是我们与人相处地目地和我们认为这些目的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沟通的是什么,沟通后我们争取在多少点上达成共识?

其次,我们在面对孤独时候会给自己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处理眼前的问题,最终能够超越自我,超越困难。我们也不会去寻求一些消极的方式来排遣孤独,不会只为了填补空虚而去做一些“借酒浇愁愁更愁”类似的不健康的事,因为这些不健康的行事或许可以暂时让我们转移孤独带来的痛苦,但是实际上只会损害我们的精神,甚至制造新的困惑。我们更去积极思考,勤于行动,在思考和行动中去忘却孤独与寂寞,获得充实感与快乐。在积极充实自我的同时,广泛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交往活动中学会独立,学会善待自我,学会理解别人和与人沟通,学会给予和接受友情,学会真诚、睿智、从容和幽默,学会成功。当我们如此行的时候,孤独变得不再是无法被忍受,而是可以被战胜的。我们会发现我们个人的成长之树,原来竟还可以在孤独寂寞中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直至在我们吟啸且徐行的过程中,最终有一天我们竟会发现我们不再感到孤独寂寞是如此可怕的了。

面对孤独的第二种境界:“雨观山色,夜听钟声。”

这第二种境界,是当我们面对孤独时,无论是闲处静中,无论是尘嚣闹市,我们都能坦然地接受,以喜乐的心情去品味和拥抱,让我们的生命和智慧因孤独带来的宁静而熠熠发光,由此发现寂寞其实也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情,一件可以带来成就的事情。

孤独使我们有机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孤独使我们能抛开世俗偏见去寻求真理;孤独使我们可以了无牵伴,清澈透明地去看世界。我们有时需要避开热闹,远离喧嚷,静静地沉思默想。因为孤独就像水中的沙子,会清洗和沉淀着我们的思绪,使思想变得更清晰而深刻。独处使我们有机会反思自身,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领悟,使我们更能看到一个真正的自我,使我们更加贴近自己生命的理性,更加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让我们个人的思想获得升华。慢慢地,我们也就可以发现,我们甚至可以达到“心达无迹,何需山林”的境界,“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骈;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支卷云舒”的潇洒态度。

神圣是孤独的。孤独是哲人的品格与宿命。哲学家把孤独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主,一种品格上的自由和超越。科学、文学、艺术、音乐和其他很多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孤独,正是由于科学家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才有惊人的旷世发现,而任何一部饱蘸辛勤汗水和血泪的文学、艺术、音乐作品都是作者默默无闻、潜心耕耘的结果。 海明威曾对世人说,写作是孤独的事业。贝多芬一生孤独寂寞,可是他说:“当我最孤独的时候,也是我最不孤独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他不凡的灵魂整个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他睿智的思绪专诚谱写着不朽的交响乐章。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品德道行的高洁者,走的实际上也是寂寞的人生之路。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身遭流放而后自沉于汨罗的屈原;持节牧羊的苏武;坚持抗金而后血洒风波亭下的岳飞等等。这些哲士达人虽然不是人生道路上的春风得意者,但他们却能够超越世俗的短暂功利,摆脱尘情的诱惑,注重品德的修养与修行并时时体现在人生的实处,成为历史上的有德伟人。他们在拥抱孤独中熠熠发出光来的生命和智慧,千百年来给我们一直带来一种人格感召的魅力。平凡者如我们,尽管不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伟人,但至少可以在面对孤独时有那么一点潇洒,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快乐和充实吧。

面对孤独的第三种境界:“躺卧在青草地上,在可安歇的水边。”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圣灵通过《诗篇》第23篇给我带来了心灵中无数次的安慰,从此我不再有孤独,不再缺乏。

哈利努亚!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